德彪 [论德彪面“视觉”钢琴作品《帆》]
印象派创始人德彪西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受尊重和敬佩的音乐家之一。德彪西音乐的诞生,标志着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跨入现代音乐时期。在某种意义上,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为二十世纪的各种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等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印象派音乐鼻祖。
1 时代特性与作品特色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各方各面极大的发展。艺术领域里,光谱的研究成为印象画派诞生的导火索。油画界的巨大时代变革也影响到了音乐领域,如何将声音变成“色彩”,德彪西为之不断探索并取得卓越成绩。《帆》是德彪西有力的代表作之一,将音乐与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新鲜文化事物――象征主义诗歌、印象派绘画、东方音乐进行了融合。它巧妙地“把五官所接受的所有印象变为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在这首曲子中没有莫扎特般歌唱的旋律,也没有巴赫般严谨的音乐层次,只有零星的音乐片段和朦胧而又立体的音乐效果。 《帆》的创作源于一幕打动了德彪西的生活影像――一个小女孩在水边放纸帆船,而粼粼波光映射在小女孩和帆船身上。此曲贯穿着大三度色彩和全音阶技法,五声音阶在曲子中段也有典型展现。全曲充满视觉幻想。印象派绘画与东方音乐对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德彪西钢琴音乐将“象征主义”的联想与“莫奈印象”的精髓――捕捉色彩与光影的瞬间变化――进行了完美糅合。可视性强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给人一种可触摸的感觉。除中部的六小节是五声音阶以外,整部作品都建立在全音音阶之上,这是他运用全音音阶的作品中最令人称道的一首。
2 作品分析
曲体分析:全曲结构为单主题材料展开式,是较为自由的联曲体结构,共64个小节。其结构为A――B――C――D――E――A1(尾声),具有典型的德彪西式的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特点:结构内部的段落安排、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连贯,以单一的主题材料进行渗透式的展开:段落之间无明显的对比,往往以素材音乐片段进行引申发展,进而成为新的段落。《帆》是德彪西最具特色、表现最为突出的一首全音阶曲目。描绘帆船在水面摇晃的特定场景,没有过多的可变性波澜,因而全曲在调性上采用比较稳定的手法。曲子一开始就是用以C音为主音的全音阶片段不断上行反复为主题音乐。中段的D部分出现暂时的五声音阶表现“水波”,掀起小高潮:E部分返回以C音为主音的全音阶片段不断上行反复进行:A1部分重现起始处以C音为主音的全音阶主题片段,形成呼应。
色彩和声分析:这首曲子所运用的极具色彩性白勺全音阶,又称作无导音的六声音阶,音阶里每个音之间的关系都是全音关系。如曲中E部分为结束作铺垫的段落就是非常典型的全音阶进行段落(见曲中49-51小节谱例)。全音阶的运用给全曲蒙上奇异的色彩。纵横两方面的距离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用五官之一――耳朵的听觉――感受到物理空间,正如绘画可用眼睛的视觉感受,雕朔可用手的触觉感受一样。其次,此曲中有着大三度关系音程及增三和弦,使曲子有了神秘的气氛。综观全曲,在横向的和弦上,从一开始就全部以大三度平行连接进行,在纵向的和声上大量运用奇特的和声进行主要的连接,如:平行八度、增四度与大三度结合成的七和弦(见曲中58-59小节谱例),使整个曲子充满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很快联想到波光粼粼的水面。
在氛围烘托手法方面,大三度的连续使用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增和弦的张力又制造出神秘色彩。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意境下,全曲以bB低音贯穿始终,-全音阶与大三和弦连结后,和增三和弦有一个中心点,能使曲风稳定下来。用力度极弱的低音演奏描绘水深而柔和。在描写水浪动感时,使用全音阶上行片段的重复表示,用节奏变化来描述水波不同的形态。和弦在这首曲子中不制造优美的线条,而是让人在第一时间去感受一种物理深度。
3 演奏分析
德彪西的曲子是必须严格按照节拍与提示演奏的。在演奏前,一定要多看标语提示。曲子不长,但标语提示特别多。尤其弱力度提示特别多。印象主义作曲家都喜欢用弱力度范围的力度标记。
A部分(1-21小节),双音下行演奏要以放松的手腕带动手指经过所有的三度音;其次,连线中的跳音,既要保持两音交叉瞬间的空隙,又要“声断气不断”地保持两音间的联系,藕断丝连地“有粘性”;再次,“线条层次”演奏要保持两个手演奏出来的声音的独立性,层次分明。当旋律线被增三和弦加粗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声音的融合,因为德彪西希望钢琴不要有“槌子”。
B部分(22-28小节),尤其要注意pp的渐强并不代表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