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最大心愿:寻找战友李怀春家人
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 *** 澎湃的岁月。对于家住市区年过八旬的王洪熙老人来说,内心深处的一桩往事,如一座山常常压得他夜不能寐,日思夜想,终是想着在何时的时候把这个心愿完成。他找到记者,说要寻找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的家人。而他的战友早已经去世,战友的家人在哪里,如何找到他们,成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一个愿望。
王洪熙老人告诉记者,1960年他从重庆通信院校毕业分到 *** 军区边防五团任无限电技师修理电台。当时战友李怀春是无线技工,与王洪熙接触较多,共同的革命理想在工作中令二人感情日笃。
王洪熙回忆:"每次到边防点修电台,一般都是我一个人去。由于我俩住在一个屋子,每次打柴、种菜都在一起。他身体比我强,每次背柴,他都是先把自己的柴背回单位,然后返回帮助我背柴。"
尤其是刚到 *** 的时候,高原反应强烈,令人吃不下睡不下,十分难熬。王洪熙后来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1961年10月的一天,王洪熙和团长宋继年等人一起种菜,中午吃饭的时候团长说:"王洪熙,明天你和李副政委一起到昆木加换盛副团长回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王洪熙立即答应。王洪熙告诉记者,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距中尼边境最近处只有4.5公里,而离 *** 则有近千公里,是 *** 军区最西端某边防团的一个哨所,年平均气温不到5℃,最低-37℃,大雪封山期长达5个月。哨所担负着中尼边境第18至27号界碑的守护任务,海拔在4598米至5173米,大风肆虐,高寒缺氧。
回团后,他把修理工具整理好,把背包打好准备第二天出发。
到了晚上,王洪熙和李怀春躺在被窝里准备休息。团长宋继年到他们屋里突然说:"李怀春,你明天和李政委到昆木加。王洪熙明天不去了。"说完这番话,团长就走了。王洪熙说:"怀春,工具整理好了,背包也已经打好。你就拿我的背包去吧。"他看看王洪熙说好。
第二天王洪熙送李怀春上车,临上车他盯着王洪熙的眼睛说:"又轮到我了。"王洪熙说:"谁都可以。"李怀春到昆木加修好电台和盛副团长一起返回走到仲巴县牛库被土匪打伏击,一车12人全部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难受,本来说该我去,结果肯定是我被土匪伏击,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某种程度上说,是李怀春替我死了。我收集了李怀春的照片,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都把我牵回那个年代,没人的时候我都会热泪满面。"王洪熙告诉记者,这件事令他义愤填膺,他下定决心不再当技师,而是做了排长,直接与土匪战斗,为王洪熙报仇。后来,他做到连长,直到 *** 军区在扎东设置作战指挥部,把土匪消灭完他才调到日喀则军分区通讯连当连长。再后来,他复原分配到驻马店工作直至退休。
王洪熙老人至今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李怀春有小孩,他准备去看看,还准备了2万元钱。
李怀春牺牲后埋葬在仲巴县烈士陵园。为纪念在仲巴战斗、强拉山战斗等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竖了一通革命烈士纪念碑。仲巴县烈士陵园修建于1975年,共安葬90多名在1961年10月期间遭叛匪伏击、保卫祖国边疆安全而牺牲的革命烈士。
李怀春烈士是湖北省黄陂县柿子店人,1956年3月入伍, *** 军区步兵5团司令部 *** 7903部队通讯参谋副排长, *** 党员,1961年10月24日在扎东区牛库遭叛匪伏击壮烈牺牲,终年27岁。如果有谁知道李怀春烈士的家人,请与本报联系。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烈士(6) *** (4)仲巴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