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士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中有什么道理?

做梦并不稀奇,很多人都做梦,但是两个人做同样的梦就有点神奇了,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因为心电感应,确实发生过两人做同一个梦的事情。如果是三个人做同样的梦呢?三百多年前,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蒲松龄,在《凤阳士人》这篇小说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奇中有幻、幻中有真、三人同梦的离奇故事。

情节离奇动人

古代写梦的故事有很多,从庄周梦蝶到黄粱一梦,从《独孤遐叔》到《三梦记》,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有六十多篇关于梦的故事,然而《凤阳士人》却是这里面最为离奇动人的一篇,艺术成就很高。

《凤阳士人》突破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以士人的妻子为第一视角,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因为思夫心切,在丽人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丈夫,但是丈夫见到妻子和丽人后,注意力完全被丽人所吸引,不顾妻子在旁而与丽人调情,并与其共入闺房。士人妻子愤而离席,遇到弟弟后向弟弟痛诉丈夫行为,弟弟气愤不过,返回丽人住处,搬起大石头将姐夫砸死,士人妻却埋怨弟弟过分,弟弟气恼之下将其推到,一惊之下发现原来是梦。第二天丈夫果然归来,妻弟也来,闲谈之中才发现三人昨晚做了同一个梦。三人为何同梦?梦中丽人到底是谁?或鬼或狐,留待读者遐想。

故事短短一千余字,却成功塑造了士人、士人妻、妻弟、丽人的形象,构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读来让人感觉既梦幻,又真实,不禁拍案叫绝。士人妻是故事叙述的主体与线索,也是作者着重表现的人物形象,品读起来耐人寻味。

痴情一片的士人妻

士人妻是痴情的。蒲松龄通过士人妻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古代读书人常有游学,凤阳士人走之前对妻子说的是半年即回,妻子等了十个月却毫无音信。古代不像现在通信方便,妻子只好日日"翘盼綦切",天天踮着脚尖望向远方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

这一天妻子像往常一样入睡,但感觉"纱月摇影,离思萦怀",孤独哀伤的环境衬托妻子满腹思念的情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丽人进来时问妻子是否想见丈夫,妻子"急起应之",为了见丈夫连来人是谁都不及细想,更不顾天色已晚,执意要与丽人一同寻找丈夫,此时妻子虽然已入梦境,但是急于见到丈夫的心情十分迫切。

丽人在酒席间所唱之歌,虽然是为士人所唱,但唱的内容却是士人妻的真实写照。先是凄风苦雨,黄昏时分孤独一人卸罢残妆,何处与人聊天解闷?望穿秋水,也不见士人归家,"潸潸泪似麻",此情此景,念夫心切的妻子不禁泪如雨下。

最后一句歌词最贴切地刻画了妻子痴情的心理:"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无处排解苦闷和思念之情的妻子,只好拿着绣花鞋占卦,心里想着如果鞋子朝向正面丈夫该来或者朝向反面丈夫该来,然后抛出鞋子看是否同心中所想一样。可这毕竟只是闺中少妇盼夫归来的占卜游戏,真正的负心郎到底在哪里呢?

软弱无力的士人妻

在男权社会,一切以男人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工具。士人妻子没有经济能力,平时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三从四德",所以即便在梦中,妻子也要服从丈夫。

一边是痴情一片的妻子,一边是大猪蹄子般的花心丈夫,这样的组合往往伴随着悲剧。梦中妻子急切地想见到丈夫,结果见面后士人仅仅是"大惊",并问了一句"何往",此后注意力便全部被吸引到妖媚的丽人这里。

丽人在家中设宴招待,席上觥筹交错,"履舄交错"四个字极为暧昧。在古代,脚是非常隐私的部位,士人与丽人足履交错,已经有些过分了,可士人还想更进一步,于是一直紧盯着丽人,还"屡以游词相挑"。丽人也热烈地回应,"美目流情,妖言隐迷",惹得士人把持不住,神思恍惚,对旁边十个月不见的妻子却不闻不问。

对此,妻子是怎么表现的呢?"女惟默坐,伪为愚者",此情此景,妻子却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装作像个傻子一样,内心何其凄凉!接下来丽人装作喝醉的样子离开酒席,士人也跟着去了,好久没有回来,只留着士人的正妻在席间尴尬地坐着,旁边丽人的奴婢都在门廊下睡着了。

妻子想要回家,可如今天色已晚又想不起来回家的路,一个"辗转无以自主",刻画了妻子如坐针毡、去留不定的心理状态。妻子应该也能猜测士人和丽人去干什么了,后来实在坐不住,便去寻找士人,结果在窗下听闻丈夫和丽人在行云雨之事,不禁大怒。

十个月未见,正想与丈夫一吐相思之苦,没想到士人却与丽人缠绵悱恻,蒲松龄用"手颤心摇"描绘了妻子悲愤的心理,但妻子接下来的心理和行为却引起了读者莫大的同情和悲悯:妻子"念不如出门窜沟壑以死"并"愤然方行"。丈夫犯了错误,妻子不仅无法制止,还羞愧得想要去死,最后愤然离开,这不得不说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哀!

矛盾纠结的士人妻

士人与丽人相狎,妻子自然愤恨,只是自身无力改变。在封建社会,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寻花问柳,女人只能待在闺房之中,稍有点作风问题便是重罪。对待丈夫这种行为,妻子只能容忍,但也不想就此甘休,既然自己无法干涉士人丈夫的行为,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

恰好,在返家的途中,妻子遇见了弟弟三郎。亲弟弟听闻姐姐的遭遇,顿时大怒,即刻便与姐姐返回丽人家中,找姐夫算账。没想到姐夫和丽人还在紧闭门窗说着情话,弟弟怒火攻心,直接举起大石头砸向窗户,窗户烂了,士人也被砸死。"大怒""立与姊回""举巨石如斗"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莽撞正义的弟弟形象,其实也间接表达了妻子想要教训一下丈夫的心理。

可是当发现丈夫被砸死后,妻子却一下慌了神。在封建时代,女人没有经济地位,失去丈夫也就失去了依靠。妻子原本只想给丈夫点颜色看看,但是没想出了人命,"愕然""大哭"说明妻子先是大为惊骇恐惧的心理,继而痛哭流涕,从近处看,妻子和弟弟失手杀死士人在当时处罚极重,从长远看,妻子以后就是寡妇,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堪忧。所以妻子又在埋怨弟弟出手过重,一个"今且若何"把妻子六神无主和慌乱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离奇梦境的深层次心理分析

以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凤阳士人》的文章,多是聚焦士人妻、士人以及妻弟等人的角度,比如士人妻在封建桎梏下的压抑与束缚,对于丈夫在外寻花问柳的担心,士人喜新厌旧的心理,妻弟对于姐姐的保护等,分析梦境中展现出来的潜意识,但是没有分析到最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这一点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解释。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自人类诞生以来遗留在人类心理最深处处的普遍的同类型的精神,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唤醒。集体无意识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我们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原始社会中,为了保持部落血统的纯正,往往会禁止本部落的女性与其他部落男性发生关系,所以会有担心女性与其他男性通好的行为。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长久地处于劣势,为了吸引男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魅力,同时也担心强势的男性会另寻他欢。男性和女性的这种心理担忧,通过集体无意识遗留下来。

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凤阳士人》就不觉得奇怪了,士人妻子身体上的劣势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她不可能像男人那般决绝,所以既担心丈夫有不忠的行为,却也不敢表现得太激烈,两性婚姻关系呈现更为复杂的状态。

总结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蒲松龄无法摆脱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梦中体现的依然是男权社会的特点,不过,蒲松龄与妻子刘氏的感情很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蒲松龄在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对女人的同情,在这篇《凤阳士人》中也是如此,不仅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奇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梦境,还在梦中惩罚了丈夫。

全文通过对士人妻等人的心理刻画、对妻子入梦以及酒席上的环境描写、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等,展现了蒲松龄高超的叙事艺术,也深刻地阐述了梦文化的内涵,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梦故事的典范之作,蒲松龄不愧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