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宠信和珅?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和珅符合乾隆的需要。

一、和珅的身世

提起和珅,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浮现一个脑满肠肥的油腻大叔形象。

实际上,和珅外表不仅不油腻,还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是有名的美男子。

加上姓氏,和珅全名叫钮祜禄·和珅,他出身满洲正红旗,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相当于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和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在他四岁时,母亲难产而死,丢下他和刚刚呱呱坠地的弟弟和琳。九岁时,父亲常保也因病去世。

常保生前为人正直,是个难得的清官,家中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额外收入,一家老小全靠他的俸禄生活。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谁能想到数十年后他的儿子和珅竟成为巨贪。

家里一个老仆人留了下来,照顾和珅兄弟。世态炎凉,亲戚朋友几乎没有人关心这两个孩子。逢年过节,别人家里热热闹闹,和珅家里凄凄惨惨。为了生活,老仆人不得不领着和珅一次次的登门找人借贷,受了许多冷遇和白眼。

成年后的和珅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贪欲或许和早年这段不堪的经历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兄弟俩十分争气,双双考进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在紫禁城西华门内,是专门培养优秀八旗子弟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仅待遇好,毕业后也有不错的前途。

和珅读书用功,待人温和有礼,不似大多数八旗子弟那样趾高气扬,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

在刻苦学习课堂知识之余,和珅还给自己加了两门功课:搜集当今皇帝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体。

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心机和远见,注定是个人物!

二、和珅发迹之谜

乾隆晚年,做皇帝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生活上逐渐奢靡铺张,精力越来越不济,处理大小事务渐渐力不从心。乾隆急需要找一个忠诚可靠又精明能干的人做自己的“拐棍”。

就在这时,和珅进入乾隆的视线。

二十岁那年,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两年后,他成为三等侍卫。

清宫侍卫大多从八旗子弟中选出,三等侍卫是正五品,这个起点或许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的终点。

和珅来到宫里当差,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乾隆皇帝。

《郎潜纪闻》中写道,一日乾隆出宫,在车中阅读奏折,看到有要犯逃脱,乾隆不高兴地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猛兽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

皇帝掉了一句书袋,随从的侍卫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大声答道:

“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同样出自《论语》,意为:主管的人难辞其咎。

乾隆听见了,很惊奇也很高兴,没想到侍卫中有读书的人。

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迅速腐化,有句顺口溜“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帮八旗子弟依仗祖荫,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

乾隆召和珅到旁边,亲切询问:“你读过书吗?”

“读过。”

“下场考过试吗?”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没考中。”和珅老老实实回答道。

“噢。考试题目还记得吗?”

“记得。”

“把题目和你写的文章背出来听听。”

和珅跟在乾隆的车边,边小跑边把当年的应试文章背诵出来。

末了,乾隆给出评语,“这篇文章可以考中了。”

《郎潜纪闻》的作者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陈康祺,这本书史料价值颇高,记录极有可信度。

有句话说得好,机遇是为准备着的人准备着的。比如现在让你背四年前自己写的高考作文,估计大部分人背不出来。

和珅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之后,乾隆单独让和珅办几件事,和珅都办得周到妥帖,深得乾隆赏识。

和珅发达了。

十余年间,他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这蹿升速度堪称坐火箭。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异常惨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雍正、乾隆父子在位期间对皇子们的管束非常严厉。

乾隆老了,他不敢信任年富力强的儿子们,只能倚重聪明乖巧会办事的和珅。

和珅不仅聪明会办事。《李朝实录》记载,在朝鲜使臣面前,和珅毫无大臣之礼,乾隆要吐痰,和珅立即双手捧上痰盂,乾隆写字时,和珅站在旁边磨墨。

乾隆平时喜欢吟诗作对,和珅也能接上几句,称得上气味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