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为悲凉的恶毒事件白马之祸,是怎样发生的?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藩镇割据时期,梁王朱温诛杀朝臣的一次惨烈事件。

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惨祸?

1、“白马之祸”是朱温篡权布局中的一环

“白马之祸”看起来似乎是朱温受到部下撺掇,实施的一场报复行为,实则是朱温为扫除障碍、实现篡唐自立而精心布局的一场阴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朝末年,政局动乱,外部,割据政权林立;内部,宦官、皇帝、朝臣争权夺势。宣武节度使朱温,经过连年攻伐,已经打败晋王李克用,成为势力最强的割据藩镇。

随着势力的壮大,朱温已经不满足于割据一方,他的野心逐渐膨胀。

要取得朝廷的控制权,朱温面临着三大障碍:宦权、君权、相权。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温必须出人头地掉这三大障碍。为此,精心设计了一场夺权计划,并稳步实施。

“白马之祸”前,朱温已经制造了两次屠杀惨祸,清除法了宦官专权,控制了君权:

一是于公元903年屠杀宦官。唐朝宦官专权严重,除掉了宦官,解决了宦官操纵皇帝、专权朝政的弊端;

二是屠杀皇室,扶立幼帝。派人将唐昭宗杀死,立其13岁的儿子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之后,又借设宴之机将昭宗的九个儿子全部杀害。这样,就把君权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中。

通过这两次屠杀,朱温离上位之路,就仅剩一个最大的障碍——朝廷旧臣了。

2、士族旧臣是朱温篡权的最后障碍

为什么非要杀掉这些士族旧臣呢?因为这些士族旧臣反对朱温专权。

唐朝“士庶党争”持续了几十年,经过前期朝廷的打压,虽然有所缓解,但积习难改,时而复燃。

朱温农家出身,一向被朝廷中的士族官僚集团所轻视,他身边的亲信将领也多是庶人为主。

虽然朱温得势后,跟着发达,官居高位,但朝廷中的部分旧臣士族,如裴枢、崔远、独孤损等人,都是名门望族出身,历来以“清流”自居,崇尚东汉以来的士大夫气节,将平民庶人出身的官员视为“浊流”,士、庶两派结党自固,互相仇视,争斗不断。

朱温曾向士族出身的宰相裴枢建议,希望手下将领张廷范出任太常卿一职,但裴枢认为张廷范是“胥吏”,即非科举出身,因此予以拒绝,朱温从此对士族官僚更为怨恨。

3、清除旧臣是朱温拉拢“庶族”集团的需要

朱温势力一步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身边一群庶族出身的将领、谋士帮助,他也明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笼络好这些身边这些庶族功臣。

而这些庶族功臣,却一向被士族旧臣所轻视。打压士族旧臣,既能为自己篡位清除障碍,又能赢得身边庶族功臣的支持,可谓双赢。

朱温的宠臣李振,早年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对那些靠科举晋升、自诩清流的朝臣官员非常嫉恨。宰相柳璨虽然出身望族,但出生时家庭已经没落,家境贫困,后才中进士,因为性情狡诈,善于钻营,不到四年就升为宰相,朱温得势后,他又极力巴结朱温及其手下,因此被朝中的士族官僚所轻视。

柳璨和李振看透了朱温的心思,就多次在朱温面前说他们的坏话,鼓动朱温除掉朝廷士族旧臣。

905年,朱温先是奏请唐哀帝将裴枢、崔远、独孤损、陆扆、王溥等朝中士族旧臣贬逐离京。其他豪门贵族,或科举及第、在三省任职、声望较高的人,都被认为是轻浮浅薄之人,贬逐一空。自馀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以为浮薄,贬逐无虚日,绅为之一空。”(《资治通鉴》)不久,又以朝廷名义下令被贬官员在所在地自尽。

为解心头之恨,李振又进言说:“这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德行高尚的清流人士,应该把他们都扔到黄河里,变成浊流。”——“初,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疾绅之士,言于全忠曰:‘此非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合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资治通鉴》)

当年六月,朱温将裴枢、崔远、独孤损等被贬官员30多人聚集到白马驿,全部杀死,投尸于黄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驿之祸”。

其后,为打击残余势力,朱温又将裴枢、崔远、独孤损等人的后代、同党贬逐,以谋反等罪名处死了哀帝生母何太后和曾为他出谋划策的亲信宠臣宰相柳璨及其兄弟、枢密使蒋玄晖、太常卿张廷范等人。

“白马驿之祸”, 彻底清除了朝廷旧臣官僚,终结了唐朝政府难以根除的固疾——“士庶党争”,也标志着朱温篡位路上的障碍全部扫清,李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两年后的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延续近300年的大唐王朝正式灭亡,一个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