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什么信鬼神文言文

1. 不信鬼神信什么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程萍博士最近完成的一份调查,成了上周的热门话题。这份名为“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面相”、“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等迷信现象的情况,并对预测的灾难有恐怖心理,至少是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有学者指出,腐败和迷信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腐败才会滋生迷信。理想信仰缺失,官员就开始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而不是为国家利益,然后便出现了腐败行为。同时,官员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理亏,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这就是现今官员崇尚迷信的原因。

笔者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徒,但是,笔者的母亲却是一位标准的“鬼神”信奉者。母亲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在我们的住家大院里,她是大家公认的最善良的女人。母亲经常坐在院子里给大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鬼故事,一个人只有行得正、走得直,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圆满,而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内心的圆满。听着母亲的鬼故事长大的,有一位是成都市某银行的行长,有一位是某县的县长,有一位是某医院的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我,当年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们虽然不像母亲当年那样对鬼神顶礼膜拜,但我们心里对鬼神都有一分敬畏。我们相信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把它当做为人处事的信条和准则。那个行长、县长和院长也相信母亲的话,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一直把与人为善当作行动的指针。有时候,春节或者清明节,他们回家,都会听从母亲的话到观音庙烧香,他们的幸福生活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神灵保佑的结果。如果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别人看不见,神灵都能看见的,所以必须要做一个好人。他们对母亲的话特别尊重。

在行为坐标体系很模糊的地带,我们问自己在哪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问我们到底该往哪里走。生活的阅历告诉我们,中国的经验就是,我们总是得到怎样走不对、该往哪里走的指示,但是我们在哪里却常常是一片空白,或者是断裂的、不完整的。大家都对官员信奉鬼神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质疑,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大家宁愿相信鬼神而不信苍生?为什么信奉鬼神就是官员腐败的象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能够有长远眼光和耐心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宁愿相信可以直接对自己有利益影响的人和事物。人总是需要有精神寄托的,否则会如一个著名作家所说“会在一个光华灿烂的节日之后,望着空得不能再空的墙壁,平静地想哭”,我们常常问自己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问得多了,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漫画作者钱小燕说“谁都不喜欢负债,所以今天得到你帮助的人,极有可能是以后最恨你的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行为?

2. 老子信不信鬼神

老子不但承认精神之天的存 在,在思维上不自觉地赋予客体以人格、意志等精神属性,而且还明确承认鬼神的存在。他 说,如果能够以“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就不起作用了(“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当 然,并不是鬼真地不起作用了,而是它的作用不能伤人而已(“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事实上,也不是鬼的作用真的不伤人,而只是由于圣人用“道”来治理天下才使得鬼的作 用不伤人。这表明,老子不但承认鬼的存在,而且还认为鬼会起作用且能伤人。 在另一个地方,老子又说:“神得一则灵”,“神无以灵,将恐歇”。这就不但承认 了神的存在,而且还认为神只要与“道”相合,就有“灵”。

/shownews?id=2404

3. 佛教信不信神鬼啊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褔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褔鬼,虽在鬼道,也享天褔,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褔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侯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上述均出自 圣严法师 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