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的名字有怎样的由来?
清乾隆时期,在广东省有一户姓严的人家,户主严二,曾是少林俗家弟子,严二妻早逝,只遗下一个女儿,取名“咏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聪颖,行动矫健,磊落有丈夫气。
严咏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许于福建泉州盐商梁博俦。但不久严二因事被人诬告,为避官府通缉,唯有携咏春远走他乡。父女二人逃至人地生疏的川滇边区大凉山脚,严氏父女才觉松一口气,于是安顿下来,开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
严氏父女因豆腐做得好,连居于山上的五枚师太也常常下山来购买,由此,渐渐变得熟稔。
五枚师太是少林派弟子,而且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
鹤拳是南少林嫡传武技之一。相传有一位少林僧徒名叫方慧石,避隐于福州沙莲寺,方慧石膝下有一女儿名叫方七娘,他就将全身的武艺传授给了女儿。
一天,方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翔,在她的屋顶盘旋俯视,最后飞到厅堂来,伫立织机旁边,仰头朝七娘凝视,许久都不肯飞走。
七娘见了,十分惊异,她顺手抓起梭盒向白鹤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子反弹了回来。
七娘又举起织布用的那枝竹砚策,朝白鹤身上打去。没想到白鹤一脚轻轻抖动,那竹砚策又被弹回来。这下,可叫七娘倍觉神奇。
这一天,那羽毛丰嫩、白洁如雪的鹤鸟终不飞走。夜幕降临,方慧石叫七娘端出白饭、番薯米,放在厅堂上喂白鹤。白鹤一口也没动,便栖息于厅中的神梁间。七娘和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各自入睡去了。
黑沉沉的夜,万籁俱寂。方七娘在酣睡中,不知何时进入了梦乡。金色的阳光沐浴着朵朵盛开的鲜花,清风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小庭院窗明几净,方七娘正挥刀练武。
突然间,一个白头老翁出现在她跟前,那老翁笑容可掬地说:“我乃白鹤仙人,今日特来相助。我有拳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目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部传授给你。”
方七娘听后,真是喜从天降;高兴得连忙下跪,拜鹤仙为师。待她站立起来,那白鹤仙人已无踪无影,只听得和蔼的呼唤:“我就歇在厅堂的梁上,天亮再见。”
方七娘醒来,兴高采烈地把方才梦见的一切对父亲说了。天一亮,父女俩就在厅堂上,跟着那只白鹤的教练习拳。为此夜以继日的千锤百炼,不到几个月,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白鹤拳能手。
方七娘日日练习,并将少林拳法熔于一炉,创出白鹤门拳法。白鹤门拳法内容分为四种:飞鹤拳法;鸣鹤拳法;宿鹤拳法;食鹤拳法等。
后来,白鹤拳传至五枚师太,由于她是女人,学起来更加合适,成为其中高手。
美丽的严咏春,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还引起当地一黄姓土豪的注意,他欺负严氏父女一老一弱,派人来强行说亲。并要挟他们说:“如不定期过门,将会对你们不利!”
面有忧色的严氏父女,引起了五枚师太的好奇心,当知悉详情后,五枚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油然而生。但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只好带走了严咏春,并让严父极力拖延婚事。
严咏春一心跟随五枚师太苦练,更巧的是,之前她随父亲严二练习的,正是少林白鹤拳,这样就更加顺当了。
有一天,严咏春正在练习拳法,忽见山间蛇鹤相斗,她看得出了神,豁然如醍醐灌顶,从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功大进。
严咏春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道:“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于是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严咏春艺成之后,又出现在了豆腐店中,而且风姿似乎更胜从前,黄姓土豪又来催促成亲。不想严咏春却提出了一个令人大感诧异的条件:“要想娶我,除非将我打败!”
黄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学过三两招式,同乡人都畏惧他的身手,无人敢跟他较量。如今漂亮而体态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这个“荒唐”的条件,他真想乐得掩口大笑。
可惜“荒唐”的并非严咏春的条件,而是比武结果:壮硕如牛的大汉,竟然被娇小玲珑的小姑娘三两下击倒在地。
当着众多围观者的面,黄姓土豪无话可说,只得答应从此不再骚扰严氏父女二人。也算这土豪守信,据说从此再无事发生。
之后,严咏春继续跟随五枚师太苦练这套新创拳术,至技成为止。五枚师太随后云游四方,在临行前交代咏春将这套拳技好好练习,并“严守宗风”,切勿随便外传。
后来,咏春做到了这一点,她并没有将这套“武技”外传,只不过传给了自己的丈夫梁博俦,据说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梁博俦最初曾学过别家武功,故从来不认为自己那漂亮动人的未婚妻有多大的本领,直至洞房那晚他吃了苦头后才改变想法。
洞房之夜,顽皮的严咏春给他那心急的夫婿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她将两膝夹起来,除非他能够分开她的双腿,否则休想动她分毫!
久练“二字钳羊马”的严咏春,这“钳膝力”可是全部下盘功夫所致,梁博俦又怎能奈何得了她。据说后来还是由他的岳父严二出面,才给他解了围。
从此以后,这位严咏春的唯一“学生”,不仅专心致志地跟她苦练,还将这套由太太处得来的拳术发扬光大了。
梁博俦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于是有时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在此期间,他们更日夕钻研,苦心练习,不两年已尽得其秘奥了。
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黄华宝60岁后退居于佛山快子市青云街。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颇负盛名,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而黄华宝与赞先生友善,且退休后长日多暇,乃至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并将咏春拳术,尽传于赞先生,这时已经到了清代道光年间。
梁赞不仅医术精湛,交游广阔,人缘甚佳,而且生性好武技,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自随黄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终使咏春拳更加完善。
然而,梁赞因店务缠身,未能广授徒众,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碧外,仅陈华顺一人。
[旁注]
带发修行佛教专有名词,佛弟子有人因缘不成熟,或有家室、或不堪僧众清寂,不能尽一生而出家。故有“带发修行”,在寺院过一段相对宁静的日子,边整理、充实自己,边修学佛法、积福积德。
千斤坠梅花桩武功的一种,也是少林绝技之一,分小式桩坠式和平躺式。千斤坠功法是身体内外三合意、气、力的完美协调和结合的结晶,用气功、身形、桩功来改变身体的重心,使别人感觉你变重了,并要求对方在推击的时候,能够将对方的来劲化掉。
膀手近距离搏击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攻防转换的枢纽,与捺外廉是一对相互相乘,既互为帮补又互为制约的孪生兄弟。通常,捺外廉能给对手以连续的强有力的不停顿的打击,而膀则既严密地保护受近距离攻击的身躯,又以强大的火力反击敢于来犯的敌人。
林福成广东佛山人,清末武术家,晚清“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得意徒弟。1871年,15岁的黄飞鸿仗义搭救铁桥三的大弟子林福成,林为了报恩,将师傅真传的洪拳中最难上手的铁线拳和飞砣绝技传授给黄飞鸿,黄飞鸿得名师指点后技击大进。
丈夫古代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基本相当于后世的1.7米。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梁神即安放“大梁”之神姜子牙的主梁。传说姜子牙归国封神,众神皆以归位完毕,唯剩姜子牙无位可封,恰一抬头,发现了大梁,于是最后就封姜尚为大梁之神。过去在农村,每当房子即将建好的时候,要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镇守”等之类的条幅贴在主梁上,以镇灾难。
醍醐灌顶由佛教的醍醐喻发展而来。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后来也用以形容清凉舒适。
佛山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4500至5500年前。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四大名镇。
能将少林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7岁便投入陈华顺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陈华顺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过招,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
陈华顺去世后,叶问随吴仲素苦练3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15岁。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炼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蔼。
20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