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文学”的先祖——三毛的前世今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这就是一个喜欢流浪、追求自由的传奇女作家——三毛。

三毛像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骑在纸背上,走遍万水千山。又像一个行走的博物馆,让读者跟随着她的脚步,走进一道道“异域文化“的大门。

人们熟知的《撒哈拉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神秘国度的窗口,仿佛我们的双脚也探进了那个广袤无垠神奇的沙漠,感受到了那里的原始和落后,生活的枯燥和艰辛。

曾经“三毛热”代表着一种文化,直至现在,她的作品以及她的传说仍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

但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传奇女作家,小学时逃学,刚上初中就休学,又患上自闭症,直到遇到那个改变她一生的老师——画家顾福生,让她走出黑暗,正式走上文学之路,从而被誉为世界“流浪文学”的先祖。

那她是如何在文学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并且成为“流浪文学”的先祖的?

三毛,原名陈平, 祖籍浙江,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她是陈家的老二,从小便显得精灵、古怪、倔强。

她平时话虽不多,却喜欢发问,喜欢书本、农作物,不爱洋娃娃、新衣裳。时常不哭不闹,只一人默默独处。不允许同伴捏蚂蚁。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苹果挂在树上,她问:是不是苹果会痛苦?

三岁时, 她就对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着迷,长大之后以“三毛”为笔名。

学龄前她涉猎各类童话书籍,刚上小学就喜欢读报刊、杂志,小学一年级,每次发下来的新语文课本,老师还没教她就看完了,还问老师:“语文课本为什么不出的深奥一些“,却遭来老师白眼。

小小年纪,她就经常偷读鲁迅、冰心、巴金、老舍等人的书,虽然不能完全弄懂文章的意思,但看到好的文章,心中还会产生一丝原来不知道的“感动”的滋味。

由于三毛在数学方面不是很擅长,尤其对鸡兔同笼的问题更是头昏脑胀,在高小的时候,算术加重了,加上鸡兔同笼也来了,老师布置的任务量也加大了,放学时间又晚,晚上回来还要做功课,那么看书的时间是完全没有了。

但是对三毛来说,不可一日无“书”。于是,她利用上课的时间偷偷看书。有一次看到《红楼梦》宝玉出家那一段,美妙的文字让她一度迷失在文学境界里,当老师在课堂上喊她名字的时候,她仿佛听到有人叫她,又感觉那声音很遥远,陶醉的忘乎所以。

她说,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她追求的目标了。

三毛小时候对书的痴迷程度,让家人眼中一向听话的孩子竟变成了最不讲理的那个了。

当她们一大家人千辛万苦逃难到台湾的时候,刚开始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困难,为了生存的需要,大伯父和父亲把家里所有的金饰换成了金圆券,很快就花光了,大人还没有开业,家里大小八个孩子要穿衣、吃饭、念书。

但当三毛在她们居住的附近发现一家租书店的时候,让她特别地兴奋,总是无休止地缠着母亲要零钱去租书,有时甚至趁母亲不在房内,还去翻她的针线盒、口袋,只要翻出一毛钱来,就拿去换书。

在那家租书店里,她不仅看完了全套美国移民西部生活时的故事书,而且又读了很多外国名著,包括《堂吉诃德》、《飘》等。

从小,文学书对三毛有着无尽的吸引力,她经常会跌入到书的那道洪流里去,痴迷不返。

她说:这一生,与书的纠缠,大约是永远不能完结了的。

正因为她如此的喜欢读书,爱书如命,小时候的时光都花在了看书上,又能博览群书,为她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正是应了那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毛父母如同世界上任何父母一样,为了儿女以后能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在她年少的时候,培养她一技之长。

父母的本意是培养她画画方面的潜力,却不料剑走偏锋,在文学之路上一去不返。这都得益于几位恩师的指引和帮助。

初二那年,数学老师怀疑三毛作弊,她当着同学的面用墨汁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大鸭蛋,让她在走廊里走一圈。

三毛是个敏感的姑娘,这件事对她的自尊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从那天起,她不愿意再去学校,而是躲到坟场一个人看书。

三毛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算是比较开明的,她觉得这样逃学也不是办法,索性就让她休学,自己教育。

就因为学校里数学老师的一场体罚,才让少年时代的她突然遭受了一场无辜的病态,长达七年之久。从此她将心门紧闭,不再开口说话,不再走出屋子,成了一名自闭症患者。唯一的活动,就是在无人的午后,绕着院子的水泥地一圈又一圈地溜冰。

父母尝试各种方法缓解她的病症,让她学插花,学钢琴,学国画,却没有一样能让她走出自己的枷锁。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画家顾福生。

顾福生,温文尔雅、话语不多,给三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爱心、耐心和尊重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她开口说话了,还重塑了三毛的自信心,让她走出自闭的阴影。

顾老师发现她在绘画方面的才能没有她写作的潜力大,先是鼓励她去写文章,然后将她的文章推荐给了《现代文学》的主编白先勇先生。在白先勇的帮助下,《现代文学》正式开启了她的写作之路。

如果说前两位老师对三毛的文学之路指明了方向,而另一位老师,让她的文学路走得更坚定。

他是三毛上大学一年级的国文老师,打扮比较古怪、满腹经纶、号称“西部”的何宗周老师。

因她在期末补考中写的一篇文章,让老师非常感动,还落了泪。不仅给她打了99的高分,而且评价是篇 “有血有肉有文章”的佳文。并对她说:“你给我记好了,你这支笔从此不要给我放下。”

所以说,一个老师,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这两种老师,正好在三毛身上都得到了验证。幸好,三毛是幸运的,她一生中遇到了不少好的老师,从而让她的文学之路也走得更坚定。

长大后,三毛本是想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丰富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想到竟成就了史无前例的“流浪文学”的诞生。

三毛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与家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她的祖父和外祖父,就曾和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还能讲一口标准的外国话。

三毛在祖父们的熏陶下,也学会了一些外国话。自以为会说几句外国话,就一心想要离开自己的国度,去外面看看据她称“黄毛碧眼青牙血嘴的洋鬼子们是个什么德行”。

父母实在拿这个一向倔强又有主意的孩子毫无办法,在外祖父的开明支持下,才得到父母不情不愿地准许。

从最早的西班牙留学开始,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走遍了世界54个国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凝缩成一个个小故事,汇聚成新鲜的文字,带领读者探索一个个奇妙的陌生国度,从而写成《万水千山走遍》。

尼采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她的旅游见闻不像一般枯燥的教科书式的游记,而是穿插了一个个小场景,化成有趣温暖的文字,让人感到她当下活动的用情至深,是用心在经历,在感悟。

后来,三毛对异国的探索已经不能停止在一般舒适圈的层面上了,她追求的是更深入、更刺激的体验。

当她有一天在杂志上无意地看到一篇关于“撒哈拉”的文章,她就被里面的图片和文字给震慑住了,当下决定此生一定要去那里走一遭。

当她决定前往的那一日,而她的挚爱荷西二话没说,已经提前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等着三毛的到来。

沙漠生活的不适和难熬并非常人能想象出来的,从沙漠环境的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观念的落后、缺水、饮食卫生差等,都对她的意志进行了一番考验和磨练。

三毛不仅没有被生活环境所吓倒,而且和丈夫荷西总能去寻找和创造生活的乐趣,让沙漠生活不是那么枯燥。

他们自己修房子、做家具,建造成一座最美的沙漠屋。闲暇之余,她力所能及地帮助当地的居民,包括为他们治病,教孩子读书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她还专门花钱去澡堂看那里的妇女怎么洗澡,对奴隶表达深切的同情,为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到他们而深深自责。

而这一切的亲身经历,才得以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的诞生。她是读者的眼,带领读者去窥探神秘的沙漠故事,了解异域文化习俗。

这部作品的问世,从此让三毛走进读者的视野,成为影响中国几代中国女性成长的名字,称她为一名“传奇女作家“,并以此奠定了她“流浪文学“先祖的地位。

1991年1月4日,是个沉痛的日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她,竟出其不意地以她特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任由灵魂继续自由地浪迹天涯……

虽然三毛走了快三十年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时时刻刻都在说着她的故事,念着她的好,传扬着她的善。

三毛的侄女陈天慈在《我的姑姑三毛》中写道:“她用她的方式在我们心里冻龄,今天我们用我们的方式让她重生。”

她热爱读书的精神,被很多读者作为追捧的榜样,她的那句“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谈吐里,以及生活和文字里“,时刻激励着人们要多读书,相信读书会带来巨大的质变。

她追求自由、追随自己的内心,勇于做自己的品质,也在不断鼓舞着人们,活出真实的人生,做真实的自己。

还有,她那一生经历的浪子生涯以及流浪传说,让读者唏嘘、膜拜,让很多人都想活成她的那个样子,被封为心中的女神。

虽然巨星陨落,但她已活成一部传奇。

愿每个热爱三毛的人都能从她的身上找到照亮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