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鲤湖的祈梦文化

相传在汉代有何氏九兄弟一同在那里炼丹成仙,乘上了湖中跃出的九条赤鲤升天而去的动人传说,因而历代登临览胜、寻幽祈梦者络绎不绝。骚人墨客、咏诗作赋,多有记载。“江山借文字以传”,九鲤湖遂成为闽中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但他们更重要的目的是来九鲤湖寻梦的,正如元代诗人卢琦在《游九鲤湖》一诗中所云:“愿借一枕通仙灵”,才是人们游九鲤湖的最终目的。从文献志书的记载可知,往昔来这里的游客,都要到九仙宫中睡上一夜,求个梦,祈请九仙卜个凶吉。如六朝太府郑露,唐衡州剌史许稷,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宋枢密院编修郑樵,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大学士黄道周,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学者冯梦龙,清代名臣纪晓岚、梁章钜等等无不如此。

自唐宋至今,九鲤湖形成了一种祈梦习俗,古人雅称为“卧游”,成为旅游文化中的一种奇特现象。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长时间有些人对这一祈梦习俗讳莫如深,视为迷信之类。究其实,这一习俗的形成和存在是人们对大自然美的崇拜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合乎文化发展的规律。

九鲤湖如仙境般清幽,无论达官贵人凡夫俗子,到此一宿,万虑皆消,杂念全无,大都能寻找一个美妙的梦境。“芸芸众生谁无梦,独在此间梦更幽”,道尽了九鲤湖与祈梦习俗的必然关系。

由于历代名人慕名而至九鲤湖祈梦,关于祈梦的诗文大量传世,其影响大大推动了祈梦习俗的形成与发展。经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习俗仪程,如戒斋、洁洗、品茗、焚香、赏景、求梦、解梦、圆梦、还愿等等。特别是解梦仪程值得研究。从古到今都是由道行高深熟悉谙世故的道长或高僧解梦,借九仙的名义解释梦的内容,为人们指点迷津,解疑答难,慰籍劝勉,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或心理疗法。

梦因境生,境因梦奇。九鲤湖祈梦习俗与九鲤湖旅游业互为促进,共生共荣。如今的九鲤湖成为福建著名的风景区,游人一般依照习俗留宿祈梦,增加了旅游消费,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定律。

九鲤湖祈梦习俗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旅游学、民俗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学术性等重要价值,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因认识误区,未敢倡导以致此俗日趋式微,应该科学认识,正本清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鲤湖祈梦习俗千百年来在九鲤湖风景区内流传,成为九鲤湖旅游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这一习俗随着从九鲤湖分灵出多处的九仙祠,而涵盖整个莆仙境内,并影响国内外。

九鲤湖祈梦习俗发端于唐,勃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披阅有关史料,有史可考证的已有1300多年,可以见到宋代的郑樵、黄岩孙,明代的黄仲昭、周瑛、方应侁、柯宪世,清代的郭彦俊,民国的徐鲤九等所著的《通志》、《八闽通志》、《仙溪志》、《兴化府志》、《仙游县志》以及《九鲤湖志》等地方志乘,不仅描绘了九鲤湖的山光水色,还记载了与祈梦习俗相关的奇闻逸事。吟诵历代诗文,可以看到唐人郑良士、许稷,宋人蔡襄、陈谠、徐铎、郑侨,元人卢琦、张礼,明人郑纪、叶向高、陈经邦、黄仲昭、陈迁、罗伦,清人吴烔、石彦恬、陈龙光、陈居禄,现代人郭风、王仲辛、边震遐、蔡其矫等对九鲤风光的不尽赞叹和祈梦习俗的奇思遐想。

唐贞元进士许稷在《游九鲤湖》一诗中云:“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晚唐诗人御史大夫郑良士亦在同题诗中写道:“我来不求邯郸梦,取醉聊乘郑圃风。”这里可以见到九鲤湖在唐代就出现了祈梦的习俗。

宋代是九鲤湖祈梦习俗勃兴时期,仙游籍殿中御史陈谠著有《梦论》一书,论述了九鲤湖祈梦的奇特。宋代《仙溪志》载称:“神(九仙)主科名尤灵,诏岁,兴福、漳、泉士大夫斋戒诣祠,祈梦不绝。”这说明了当时九鲤湖祈梦习俗在福建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吸引力。宋代兴化知县梁禄在《九鲤湖记》云:“今之游(九鲤湖)者,皆以寺(龙峙寺)为宴息之地,寺僧不胜其扰矣”。龙屺寺,位于九鲤湖1公里许的院前村西北隅,建于唐代,唐诏宗赐额曰“龙屺院”,寺院原有九座,规模宏大,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当年游九鲤湖后,在该寺驻留,题诗云:“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可见宋代到九鲤湖祈梦游客之众多。

元代知州卢琦在《游九鲤湖》诗中说:“十年铅椠役此生,愿借一枕通仙灵”。一语道尽了九鲤湖祈梦习俗形成之缘由。

明代,九鲤湖祈梦的风气更甚。明代户部尚书郑记在其《仙梦辩》中描述:“由莆而闽,而天下,靡不闻风而翘想之;士大夫宦游兹土,莫不函疏叩关而至”。这表明了当时此俗已越出福建,影响天下。因此,有江苏籍进士周世臣、顾大典,浙江籍进士王弼,江西籍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江苏学者徐霞客等纷纷慕名而来,探幽寻梦,并留下许多动人佳话。郑纪还在九鲤湖蓬莱石南向留下“野趣谢千钟老景寻神仙作会;湖光涵万象梦魂与天地同流”的石刻题咏,高度概括了九鲤湖景与梦的无穷魅力。在历代诗文中,可见到诸如“九鲤有人争祈梦”、“夜夜游人祈梦频”、“人间车马皆因梦”、“一尘不动梦魂清”之类的大量关于九鲤湖祈梦习俗的吟唱。明嘉清年间,为了缓解来九鲤湖祈梦游客太多的压力,直指挥使李元阳特地在九鲤湖九仙祠东北倡建了迎仙公馆,兴化知府蔡善继又在附近倡建了莒溪公馆。

清代,九鲤湖祈梦习俗更吸引了无数游客。从乾隆年间陈居禄所作的《九鲤湖赋》中可窥一斑:“扃桃花于阆苑,关春色于北国,随烟霞为启闭,以古今为旦昏。惟风光而识路,信俗尘之莫奔……至于黄梁枕上,提醒凡流,胡世人之多梦,争似按图而卧游”。这里的“争似按图而卧游”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争先恐后地按即定的习俗仪程为祈梦而到九鲤湖旅游。“卧游”成为九鲤湖之旅的特色,祈梦已成为九鲤湖之旅的终极目标。

民国时期,连国民政府要员严家淦、李宗仁等亦到九鲤湖祈梦。张大千、徐悲鸿等知名艺术大师也先后到九鲤湖卧游,可见影响之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认识的原因,九鲤湖祈梦习俗渐趋式微,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封杀。但当地莆仙百姓仍然坚持到九鲤湖探幽寻梦,游客从未间断,维持着这一习俗。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思想禁锢为之打开,九鲤湖祈梦习俗的重兴推动了九鲤湖风景区建设的进程。这一现象可以在著名现代诗人蔡其矫的诗作中得到印证:“啊,九鲤湖,你的景色多么奇异。旧时代看你是一团神秘,说谁在这里升天,说仙人曾留下脚迹,说这里的小庙,能把人们的命运在梦中显示。一千年来,万人的鞋底,把你山道磨得闪闪生辉,只为的求你给予一宿的梦,在那神像前昏暗的灯影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九鲤湖祈梦习俗,使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近年来,九鲤湖风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建祈梦楼、编纂出版《九鲤湖》、《九鲤湖的传说》、《九鲤湖百梦》、《仙游与九仙漫话》等书籍,搜集整理祈梦习俗的相关资料,成立“九鲤湖祈梦习俗研究会”等,力求这一习俗在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科学地健康地不断传承发展。 九鲤湖祈梦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这一习俗的基本内容包括戒斋、品茗、焚香、赏景、求梦、解梦、圆梦、还愿等一整套程式,具有约定俗成的定规。而全部程式包含九种内容,寓意九为最高之数。

一、戒斋。古时,凡要到九鲤湖祈梦者,一般先要戒斋三日,以表诚心虔意,大概是“心诚则灵”的意思。如明代检讨学士黄约仲所述:“余心款款抱素诚,愿借一枕通仙灵”,因为人们要寻求梦境,取决于心神意气,从人类精神学角度分析,应有一定的依据。

二、洁洗。游客到九鲤湖后,用九鲤湖中的清水净手洗脸洁身,除涤污垢,顿觉心神清爽,通体舒畅。这与九鲤湖水含有大量矿物质有关。明进士陈迁因记之:“青山霏霏水冷冷,一尘不动梦魂清。”九鲤湖古建筑“更衣亭”就是为人们洁洗而建的。

三、品茗。九鲤湖海拔600多米,周边盛产云雾茶。游客在九仙祠茶室受到“上,上茶,上好茶”的礼遇,除渴消乏,精神信增。

四、焚香。游客先点燃三柱清香,在九仙祠前膜拜九仙。并向范姓通仙侯行礼,祀以白鸡,祷告所祈事项。据传,范侯年老听力失聪,古时游人为了使他听清祷告内容,须用珓杯抠其耳朵。留宿祈梦祠后,又焚香三柱,祈求九仙赐示梦境。

五、赏景。入睡之前,游人依例在九仙祠前排椅上悠然入座,观赏九鲤湖美丽的夜景。月映清湖,风传瀑音,香气袭人,仙境般的美妙境地令人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与恩赐,人性返朴归真,宠辱皆忘。明代学者徐霞客在《游九鲤湖日记》中详细记述:“晚坐祠前,新月正悬峰顶。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静中沨沨,时触雷沶声。是夜祈梦祠中。”

六、求梦。入睡之前,双手合十,气沉丹田。心气清静后,和衣而卧,渐然入寐,在酣声中去寻求属于你的梦境。

七、解梦。古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游客怀着一片虔诚之心,一路风尘为梦来,一夜之中,必有梦幻,这是自然的事。梦中情节,无论繁简,不分凶吉,当须谨记,一早醒来,便向祠中解梦之人征询。

根据史料记载,九鲤湖司解梦之职的角色历代均有变化,唐代为僧释,宋元明清为道士,现在为道士。据记载,九鲤湖历代较为著名的解梦大师有明万历年间的道士苏清华,明嘉清年间的兰谷道长,清乾隆年间的山开道长,清光绪年间的敬训道长和现在的释慧星住持。无论道释,解梦人都是博学之士,对人间百事洞察明了,对前来要求解梦的人进行询问摸底,结合梦境所示,进行精妙的解疑答难,为人们指点迷津,慰籍劝勉,并以心理暗示、心理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给人以圆满的合乎道理的答案。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传为美谈。这里举偶一二,以作例证: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满腹经纶,屡试不中,万念俱灰。后听人说九鲤湖祈梦之灵验,便千里迢迢求梦而来。结果仅梦见自己挑着一担墨,四处游荡。醒后寻思此生无望,恐怕念再多的书也无用了。解梦时,道长先试其书法,然后安慰他说:“汝必以笔墨名扬天下,垂古千秋。”后来伯虎果然成为书画大师,名扬后世。明正德二年他特意在苏州桃花庵旁构筑梦墨亭,以纪念其事,祝枝山为之撰写《梦墨亭记》。

明代莆田学子陈经邦在年轻时,常恐自己学力不逮,无法出人头地,便去九鲤湖祈梦。梦示墙壁上写一行字“功名无心想”。陈经邦十分失望。解梦时,道长见他是个聪敏后生,便鼓励他说:“好梦好梦!汝当用心攻读,就会达到梦中理想。”陈经邦大惑不解,梦中明示“功名无心想”了,还念书干吗?道长请他写个“想”字,又叫他用手遮住下面的“心”,神秘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两人相视而笑。意思是指他的功名可登相位,非同小可。陈经邦谨记道长教诲,发愤苦读,一年不下餐桌,仅用春卷、麦煎等便食边读书边吃。果然于嘉清年间中进士,后为礼部尚书、神宗国师。

前此年,有个吴君患疾,经医院检查为不治之症。绝望之中去九鲤湖祈梦。梦见一个老翁指着桌上的碗对他说:“你只能吃一个月”。他醒来了,本想跳入湖中了却残生,但又想到解梦之后再定生死未迟。慧星大师先查问他的病情,然后开了一帖秘方,交待他说:“此药你只能吃一个月,身体必能好转,正如梦中所示。”果然吴君在服药一个月后,疾病痊愈,兴冲冲地到九鲤湖还愿去了。

以上实例说明了九鲤湖解梦人以智慧和医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医人济世的高明之处,这正是九鲤湖祈梦习俗中具有进步因素和盛传不衰的奥妙所在。

八、圆梦。圆梦所指祈梦人按解梦人的指点,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某种愿望的过程。如升学、升迁、姻缘、健康、发财等等。在愿望实现之后,要备礼物香烛到九鲤湖还愿。

九、还愿。还愿是祈梦人在实现某种愿望或祈求的一种答谢仪式,一般要备好三牲五果、香烛鞭炮,到九鲤湖答谢九仙和解梦人。经济许可的还捐赠金银钱帛。据记载,九鲤湖的许多古建筑物都是还愿者捐建的,如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朱端学还愿捐金重修九仙祠;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邑人谢懿德还愿捐建何仙宫;明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宋善长还愿捐建玉帝楼;清康熙年间厦门人林瑞壁还愿捐金重修九仙祠;1986年仙游华侨还愿捐资重建迎仙公馆等等。九鲤湖名胜的建设资金,大都来源于还愿者的捐赠。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演变,九鲤湖祈梦习俗的仪式沿袭古制,保留基本完整。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九鲤湖梦习俗是中国梦文化长河中一支独特的支流,它是在继承汉族原始的占梦和祈禳活动的基础上,发展为独特的祈梦民俗文化活动,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九鲤湖有可能是我国汉族居住区祈梦习俗的发源地。

二、有专职的司梦神氏。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曾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特别是历代由高僧老道为解梦人,以其高深的修养和医术为人们解疑排难,慰藉劝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生活,追求理想,具有一定积极因素。

三、有完整的祈梦程式。九鲤湖流传的一整套祈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借九仙之名,行济世之实,具有一定的进步因素,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堪称研究我国祈梦民俗的“活化石”。

四、有深远的文化影响。九鲤湖祈梦习俗经千年传承,历代名人留下了大量以梦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诸如诗歌、散文、传说故事等,作品之多,影响之广,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九鲤湖祈梦习俗在莆仙地区,闽南地区乃至东南亚的民俗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也是全国稀有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文化形态,发掘保护研究九鲤湖祈梦习俗,具有以下价值:

1、历史价值。九鲤湖祈梦习俗,俗称“乞梦”,雅名“卧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继承汉族原始的占梦和祈禳活动的基础上发展为祈梦习俗,使之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和延续。

2、学术价值。九鲤湖祈梦习俗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稳定的祈梦程式,成为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对于发掘和研究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实用价值。

发掘、保护九鲤湖祈梦习俗,对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九鲤湖祈梦习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探索,将极大地扩大旅游文化的内涵,并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对促进九鲤湖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发展当地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九鲤湖祈梦梦习俗历史悠久,影响国内外,特别是旅居异国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对其情有独钟,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来九鲤湖考证研究祈梦习俗,对民族民间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建国以来,尤其“文革”期间封杀,“九鲤湖祈梦”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面临巨大的冲击和危机。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保护意识的增强,“九鲤湖祈梦习俗”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游客们作为九鲤湖旅游的一种特殊体验。由于从事解梦、解签职业的人员逐渐减少,后继乏人,“九鲤湖祈梦习俗”的发展和传承仍然面临濒危状态,制约着九鲤湖风景区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应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进行保护性的抢救工作,列为国家级非物质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