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凶杀场面的视觉表达_梦见凶杀场面
摘 要:悬念在构建情节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上有着无限的魅力,在影视作品特别是情节片中,是被频繁使用的元素之一。当我们提到悬念和惊悚,当我们在头脑中想象各种惊悚镜头、悬疑情节的发展,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位在世界影坛上都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悬念惊悚电影的鼻祖——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本文以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为例,分析希区柯克悬疑片中凶杀场面的视觉表达。
关键词:希区柯克;悬疑片;悬念机制
一、惊悚的代名词——希区柯克
悬念机制在影视剧作中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观众对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充满着关切与期待。而这种悬而未决的矛盾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观赏兴趣,使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并在紧凑的剧情发展中将视觉和听觉达到一种饱和状态,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因此,影视剧中悬念手法的设置、情节的推动、镜头、光线、色彩、剪辑、音乐音效等手法的运用就决定了悬疑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元素。因此,当我们提到悬念和惊悚,当我们在头脑中想象各种惊悚镜头、悬疑情节的发展,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位在世界影坛上都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悬念惊悚电影的鼻祖——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可谓悬疑惊悚的代名词。他对悬念的阐释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悬念在于要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也就产生了。” ①并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信仰于将一切告诉观众,他们将因此而焦虑”。这是希区柯克的悬念观,在他的悬念片中,基本上都是运用这一原理。可以说,希区柯克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而正是这位举世公认的恐怖大师发明了“悬疑惊悚片”这一电影类型。
二、希区柯克的悬念影片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在他的影片中,关注更多的是紧张、焦虑、窥视欲、恐惧等人性的阴暗面,以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演员的卓越发挥占据观影者的心理。这与现代恐怖片中的扭曲变形、血流成河有所不同,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所有的恐怖都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和发生着的,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影片的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他的影片最终是向观众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精神变态者》(又名《惊魂记》)、《后窗》、《群鸟》、《电话谋杀案》、《夺魂索》、《美人计》、《蝴蝶梦》、《西北偏北》、《迷魂记》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希区柯克一生都在追逐并制造悬念。
在他的影片中,悬念手法的运用各有不同。1936年拍摄的影片《阴谋破坏》很好的诠释了希区柯克关于电影悬念的理论。影片中的小男孩去送包裹,观众已被预先告知里面装的是定时炸弹,而且将在不久后爆炸,而小男孩却不知道,还因为看热闹而延误了时间。小男孩能否在爆炸前送出包裹,观众不由自主的要为小男孩的安危绷紧神经。而这种悬疑手段在1948年的影片《夺魂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影片一开始就是两个大学生的杀人过程,然后将尸体放入书箱,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他们在书箱上铺了一层台布并且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聚会,而整部影片就是描写聚会的过程,观众随时等待着尸体被发现的那一刻,这种忧虑心情贯穿了整个观影过程。
再如,《蝴蝶梦》中的悬念设置始终围绕着Rebecca这个名字,然而Rebecca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再如,《电话谋杀案》中的悬念设置可谓一波三折,张弛有度。丈夫雇佣杀手在妻子接自己电话的时候谋杀妻子,关键时刻杀手却被杀,一场已知的谋杀转变为未知的结果。观众在看到妻子被谋杀的场面时异常紧张,当杀手被杀后,观众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放松,然而悬念的设置并没有就此结束。作为策划者的丈夫应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妻子是否会再次陷入危境,结局又如何,种种悬念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心理期待。在不同的作品中希区柯克展现着不同的悬念设置。
对于营造情节片中的悬念来说,希区柯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运用视觉语言表现悬念的天才。②《精神变态者》(又名《惊魂记》)中玛里恩浴室被杀的戏则是希区柯克影片中较为经典的凶杀戏。
三、《惊魂记》经典场面的视听语言的表达
故事讲述女职员玛里恩盗取公司公款,在逃亡期间投宿一家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最终揭露杀人者的真相。其中,玛里恩在浴室被杀的一场戏被视为全片最摄人心魄的暴力场面。客观的说,这场戏放到今天会被许多人认为并没有想象的摄人心魄,因为今天的暴力、惊悚、凶杀等场面完全是靠扭曲变形、鲜血横流的方式惊悚观众的视听。但是在希区柯克的年代,完全靠动作和镜头语言表述惊悚与悬念的想法,对今天的影视创作可谓是意义重大。
1. 景别的运用。近景、特写镜头的使用,时间短、速度快、节奏高。这场戏33个镜头,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最强烈的就是近景与特写的交替使用。从玛里恩被杀到黑衣人走出画面,一共45秒长,完全由近景和特写组成,镜头之短几乎不超过1秒。这种不到1秒钟的短镜头恐怕在广告中是最常用的,然而希区柯克却通过短镜头的“影像设计”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值得关注的是,希区柯克在这段镜头的剪辑中使用了几个大特写(玛里恩张嘴大叫、玛里恩被杀后眼睛的大特写),大特写与特写、近景的交叉使用从视觉上更增加了观影者紧张的心理。
2. 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用意去掉殷红的血迹。影片采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但玛里恩被杀后的血迹随着水流流向浴缸地漏处的处理,却带给观影者强烈的色彩感受。我们仿佛看到了鲜血的红色,影片顿时被“着”上了颜色,而这个色彩让我们感觉到影片并非黑白。但是,当我们清醒时却又意识到原来血是没有颜色的。这种强烈的色彩视觉“欺骗”了观众的眼睛,因为鲜血是假的,血的颜色也是假的。刻意去掉血迹的颜色,在心理上减轻了人们恶心呕吐的厌恶感觉,同时又增强了视觉的张力以及内心的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