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灭亡真的是因为纣王昏庸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历史君最佩服的一首词,不是说里面的文笔辞藻多么的华丽,文采多么高,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怀,若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看破红尘,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远,也可能很近,我研究历史,无非就是图个增长见闻,追求一个真相。上期我们讲到商汤伐桀,建立商王朝的事迹,商朝经历了六个世纪,迁都五次,最终却灭在了朝歌(今河南淇县),探究其灭亡真相,历史君不得不拿出来跟大家说道说道。

说起商朝的灭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段历史不像是商汤灭夏,我们仅能从考古研究中发现其中的痕迹。而商朝的覆灭,却被有心人拿出来写成了小说流传于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封神演义》。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明朝人,这个人也跟大多数的我们一样,写文章写小说大都是根据前人的描述去写的,那这个前人到底是什么人呢?商朝的灭亡是否真的是因为纣王的昏庸无道?或者苏妲迷惑了纣王残害忠臣呢?历史君认为,这不过起兵夺权之人为自己找的借口罢。

自古无论是起兵造反或者反抗起义,都会找一些出师的理由,在当时的商朝也不会例外。大家所熟悉的陈胜吴广起义,利用鬼神之说,带兵起义,说是天命所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任谁都不会说我就是为了当皇帝而起义的,这样的人一般死的也快,谁先称帝谁先死。周王灭商,也会为自己找好理由,而且是非常充分的理由:你荒淫,你无道,你残害忠良!这个人指的就是帝辛,也就是纣王。

我们在上期知道了商朝君王起名字的规律,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规定,竟然执行了六百年无人打破,那就是按照“天干”取名字: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帝辛,其实名字就叫辛,当时的君王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帝”子,于是称为帝辛。《史记》记载: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

,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由此可见帝辛也是尚武的君主。他曾征服过东夷,使中原文化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是商王朝国土扩张的高峰。据说还是筷子的发明者。从这些贡献来看,帝辛也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纣王”的称号,是他的敌人周武王姬发利用自己的宣传机器,强加给他的贬意评价,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相信不会有哪个帝王会这样给自己起称号,如果是某个大臣给起的,那这个人死得不冤。

还是先说说《封神演义》吧,必竟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封神榜中,故事的开局是从帝辛,也就是纣王见到女娲像的一刻开始的,由于纣王对女娲轻薄,所以女娲派妲己来祸害纣王的朝廷,使他成为亡国之君,那这么看来,女娲才是罪魁祸首,而且这么小心眼儿,一点神仙风范都没有。而这个妲己本身也是一个善良的姑娘,被召进宫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最后被狐妖附身,才成了一代妖后,最后被杀。那该死的也是那只狐狸精啊,又跟苏妲己有什么关系!而周之所以跟纣王结仇,倒是因为这个妲己。妲己,苏护的女儿,本来跟周文王长子伯邑考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原本就差一门婚事,可就是因为纣王看上了苏妲己,被召进宫,导致伯邑考难忘旧情,最后被纣王煮成肉丸子,还送给周文王吃。如此大仇,不***戴天,武王伐纣,出师有名。这里的武王,名叫姬发,是伯邑考的弟弟,周文王第二个儿子,排名应该是按照伯、仲、叔、季来排的,所以姬发又叫做仲发。周文王还有一个儿子,特别出名,就是“周公解梦”里的周公,名唤作“姬旦”(此处很严肃),非常聪明,继承周文王算卦的衣钵。接下来的剧情,就顺理成章,武王伐纣,纣王抵抗,最后不敌,商朝灭亡。

这一切似乎合乎情理,没有破绽,这下周武王放心了,可是朝代的兴亡真的是一个女子可以左右得了的吗?这一切,还是都掌握在帝辛手里。毛主席曾评论商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这一段话比较精确的概括了商朝灭亡的真相。帝辛有才,有实力,自然就会有野心,从帝辛执政以来,对外扩张,战争不断,国力自然空虚。远在西岐(陕西省岐山县)的周部族的悄然崛起,帝辛并非没有警惕。帝辛曾囚禁西伯候姬昌(周文王):《史记》记载,纣王杀九侯之女,并有杀死九侯和鄂侯。仅因为姬昌曾对此事件感到不悦而将他囚禁,可能是此时西周的实力已经很强大,所以帝辛并未将姬昌杀死。但姬昌长子伯易考却遭杀害。上述中对于帝辛的残忍描写很可能使后人杜撰,总之历史君对于《史记》的记载一直是抱着辩证的心态去看待。至于为何后来放回姬昌,历史记载只因为后来周献来更丰厚奇异的贡品,才换回姬昌。历史君对此深表怀疑,因在此之前,周也曾献过贡品,不会因为后来的礼物更丰厚而消除帝辛对姬昌的疑虑,更何况双方已有杀子之仇。总之,放回姬昌,就已是一大错误。这送礼的肯定就是武王和他的臣子们,无论如何,先保住我父亲。

而商朝这边的形式呢,从上期文章我们了解到,商朝的都城虽一再迁移,但仍只限于河南中原地带,且长期与四邻为战,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此时再加上已经使劲敌的西周,是难于应付的。当武王的军队已临近朝歌时,商的主力还远在东南作战。加之先前对东夷的战争,可能对于商的力量有很大的削减。而当帝辛因无法及时招回主力军,只能先将奴隶武装起来与周军作战。历史君认为,这群奴隶可能有很多一部分是当年东夷战争的战俘,当然,肯定还会有其他部族的战俘。在临时被征召中,他们不会真心为商朝效力。所以可能就是后来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前徙倒戈的原因。商朝历代军事中没有很好的城池防御,只单纯的靠武力进攻来维持和壮大,所以一旦在邻近首都的野战失利,将会发生极大危机。这也是一个朝廷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因为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威胁。

姬昌回国后就致力于灭商的计划,到周武王伐商时,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这个数字在当时已不是少数,可见已经蓄谋已久。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羌、微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周的准备是很充分的。周部落在此前估计是没有被商朝的武力所征服过,只是在看清形势的情况下,暂时委屈侍奉商朝。商朝对他并不敢轻举妄动,想来因为地理环境的艰险,周人民风强悍。在姬昌被放回时,却被允许有讨伐诸侯的权利(难保真假),所以在姬昌和姬发两代期间,会致力于发展实力和征讨周边以扩大自己的影响。

说到这里,历史君也觉得大家心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商朝的灭亡,还有很多考古学者说有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有人执念于帝辛的暴政,人无完人,所以对商的历史,总存在着太多偏见性的叙述。而人们对于商朝亡于妲己的片面又缺乏实际的逻辑,只能说是很不负责任的历史观念。为什么中国总是出这么多导致亡国的女性,当然不是真实的。好像历史上如果没有那些美女,天下就太平了!古代传统的思想,很难在让现代人信服。这种“女子亡国论”,实属以后的封建统治时代蔑视女性、愚弄人民和后人的阴暗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