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雍正王朝》确实会经常出现一个太监,在宫殿下甩鞭子,特别的响,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是甩了三下,那这个又是什么礼仪呢?

这种甩鞭子叫做叫做鸣鞭,也叫做响净鞭,这个在元曲和明清小说经常出现,是皇帝开朝会的时候需要用到的礼节,比如康熙时期,先是鸣鞭三下,然后皇帝进入金銮殿,然后朝会开始,结束的时候,也是鸣鞭三下,然后皇帝离开,群臣再接着离开。

这个有点像,上课铃响了,然后大家都安静了,然后老师进入了教室,老师好,同学们好之后,就开始上课了,下课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离开了教室,同学们就迎来了下课十分钟了。

有些人会认为,可以用奏乐,或者用打铃,或者敲钟的方式来提醒呀,现实生活中有见过鸣鞭的就知道,这种声音响且脆,所以在有些地方,跟广场舞一样扰民,听的人,立马能来了精神。

当然,这个只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说,但其实,我们知道,鞭子是用来鞭打马或者牛之类的,这个鞭子就是意味着臣服,而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万民之主,用鞭子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皇帝的权威。

那鸣鞭是清朝才有的吗?相当不是,据说唐朝时候就开始有了,而且开始也不是一个人在鸣鞭,根据宋史记载,一共有十二人,一字排开,宋孝宗增加到了十四人,但是十几个人要打得整齐,这个谈何容易呀,又不是敲钟,可以一起敲。

那么就可能像放鞭炮似的,一声接着一声,所以后来人数就越来越少,根据明史记载,只剩下四个人,但还是存在声音不一致的问题,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人,也就是我们在《雍正王朝》里面的那样了。

当然这个鸣鞭的人肯定是经过多年的训练后,才能上场的,必须一次成功,而且响度和声音间隔都得一致。另外,在雍正王朝里面,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预示着,必有大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