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负面情绪真的因为这件事吗?(案例)

前文说到了,捕捉你的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

捕捉自动思维就是从最容易捕捉的思维开始,想办法打一口深入到体验和潜意识的深井,然后在身体和情绪过程做工作,这样才能带来深度的改变。

咨询和练习中,需要捕捉的自动思维,顺着它做自由联想,看看会从这个想法开始,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直到碰触到深刻体验。

回到当时的过程中,在安全、被支持的情形下,不断体验当时堪称可怕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让淤积住的、受伤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充分流动起来。

从而内在体验就发生了变化,而头脑上的思维作为投影,也就发生了变化。

仅在思维或信念层面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思维和信念入手,深入到体验深处,体验层面的改变才意味着真正的改变。

前文是从理论层面,讲述了这件事,这里补充一个个案,是武志红老师亲身经历的,所以,以下用第一人称代指。

一次在我的心理学课上,为学员们做解梦演练时,其中一个学员小郑主动申请做“小白鼠”。

他有点恐高,特别怕坐过山车,前一天晚上他在睡觉前,反复对自己的潜意识说:“我希望知道我为什么怕坐过山车,请梦指引我。”

那天晚上,他果然做了一个梦,梦的内容非常简单,他看见一个人从高处坠落,掉在地上摔死了。

而坠落的过程中,这个人面部一直朝向他,好像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但没说出来。看着这个人的脸,他觉得无比恐惧,一下子惊醒过来。

在我的课上,请小郑坐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并体会梦中的感觉。他闭上眼睛一会,我问他:体会到梦中的感觉了吗?

他说,体会到了一些。我说:很好,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不用做努力,说出第一时间跳到你脑海中的想法就可以了。

他突然激动起来说,我想到了,我知道这个梦的意思。然后他讲出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大约15年前,小郑刚工作,在一个建筑工地。一天中午他去食堂打饭,食堂在一栋正在修葺的大楼的五楼,打完饭后,大家汇集在五楼的走廊吃饭。

正在吃饭时,突然一个距小郑一米远的工友跌了下去,小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一幕。那个工友面朝向他,嘴巴张开,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这是一个创伤事件,而处理创伤事件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起这件事情。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

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小郑只能记起男子掉下去那一幕,但慢慢地,他回忆起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他记起,后来回到同在五楼的宿舍里,一个工友还质问他:那人是你的属下,你为什么回来了?你应该去处理这件事。

我让小郑一遍遍从头讲这件事,讲了三遍后,事情已经基本清晰,但好像小郑仍没有一点解脱感,我也感觉事情好像卡住了,再继续追问工友坠楼而死的事情,对小郑并没有什么帮助。

既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不如问小郑该怎么办,所以我问小郑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小郑说,我想起了另一个噩梦,比这个梦恐怖很多。

梦中他和一个工友睡在一间约5平米的房间里,突然一只老鼠爬进来,爬到他的胸口后不见了,他极度恐慌,从床上跳了起来。

工友也醒了过来,他问工友,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工友说没看见。显然这个梦的关键环节是:那只老鼠爬到小郑的胸口不见了。

所以我让小郑,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这个梦,并细细体会,那只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的感觉。

很快小郑进入状态,而我也感受到电流一般的感觉,有点毛骨悚然,我想我是***情到了他的感受。事后班里很多同学说,当时他们也都感觉到了。

我问小郑,那种感觉又来了是吗?小郑拼命点头。我接着问,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小郑说,我妈妈。

这个回答让我一时有点头晕,我本以为这种感觉和那个工友的死有关,没想到小郑居然想到了他的妈妈。

不过,这是在心理咨询与与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形。每当这种情形出现,咨询师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去关注个案发出的信息。

于是我问小郑,请具体讲,你想到了妈妈什么?一开始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妈妈站在了我的面前,我很有压力。

我说没关系,当时你可能想逃走,想远离妈妈,但试着先不要逃,试着去面对妈妈,然后看看妈妈在对你说什么。

他试了一会儿说:“我听见妈妈一遍遍的在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我请他睁开眼睛,在我们的学员中,选一个像她妈妈的人上来。

他选了一个很强势的女学员,我请那位学员想象,自己就是小郑的妈妈。然后对小郑一遍遍地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小郑的选择很到位,那位女学员一上来,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小郑,用很大的声音说这句话。

听到这个声音后,小郑一下子泪流满面,身子也从椅子上瘫软了下去,并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这样子说。”

我问小郑老鼠钻到胸口不见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吗?小郑点头说,是,百分百就是这种感觉。

我请那位女学员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里。接下来我再一次,请小郑回忆工友坠楼而死的细节。

而当回忆到那位工友坠楼时的细节,我对他说,认真看着这个工友的脸,他这样做了一会儿后,我继续问:他是谁?

这时,他有点恍然大悟地说:“哦,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我现在的上司。”

听他这么说,我又晕了,难道这个那个男子没有摔死,现在又做了他的上司?不过,我还是问他,真的是你现在的上司吗?你是说他没有摔死?

他愣了一会儿后说:“不,不,我现在的上司,不是那个工友,那个工友肯定是去世了,我只是现在想起了上司的脸,你让我看看那个坠落的工友的脸,我看到的是现在上司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联想,你继续看着这张脸,这又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这个上司最近一次调动,被总公司升职了,小郑当时预言说,这个上司的能力和那个职位不匹配,肯定还会掉下来的。果然,几个月后,那位上司又回到了从前的位置上,还是继续做小郑的顶头上司。

我提醒小郑说,我注意到你谈到上司时,使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小郑一开始有点不明白,反问说: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又怎么样?后来,他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

这是一次真正而彻底的明白,整个联想的过程,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小郑自己梳理总结后发现工友“掉下来”的事之所以对他有那么大影响。

他之所以那么怕坐过山车时“掉下来”的感觉,以及之所以对上司“掉下来”那么敏感,都是因为他惧怕,果真成了妈妈所指责的“不争气”的男孩。

尤其是工友坠楼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告诉他,“不争气”而“掉下来”就会死掉,所以对他的刺激极大。

我认为,妈妈在对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的时候,的确是在向他传递浓浓的死能量,让他觉得不争气不如死掉。

我觉得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听上去逻辑很混乱,但当我们用“掉下来”这个关键词,将之前的所有内容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小郑的故事可以充分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

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而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所以,对小郑来说,看似目睹一个工友摔死的事,是非常大的一种创伤体验,因此就认为,诱发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反应,认为A导致了C,但这就忽略了还有信念B的存在。

小郑的故事也显示,把内在过程说成信念是不够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完整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加思维过程,信念只是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已,体验过程其实比它更根本。

当天我又给小郑做了一个补充练习,让他站在我坐的椅子上,高高在上地对我们所有人说话,一开始他很不习惯,有点晕。

但我们对他鼓掌,同时我也让他安静下来,好好感受高高在上的感觉,最后他觉得很自在,也很喜欢。

课程结束两个月后,小郑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他升职了,他内心的那个恐惧也被疗愈了。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特别明确地在用“捕捉自动思维”这个技术,但其实很多地方还是用到了。武老师遇到过很多类似这种案例,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

也许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出一口通向心灵的深井。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这种感觉吧。

1.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之所以惧怕一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所以,诱发事件经由一个完整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导致了当下的情绪反应。

2.也许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一口通向心灵的深井,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近一段时间,见到一位家人,因为学了心理学,感觉她生病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手里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向我传递了浓重的死能量,并在逻辑上,封死了生的可能。痛苦的是,这就是现实、生活。

抑郁可能就是对现实有更清醒、客观的认知,而没有抑郁的人习惯性高估自己。感觉她在不停的自我攻击,而这些对自我的攻击其实没有消失,变成了她向外传递的能量。

应该庆幸我学了心理学,虽然效果可能不好,但我在尽力接住,她传递的这些能量触角,并想转化成生能量再还给她。

感觉到她活的拧巴,因为身上有地方堵着,没有打通。就像中医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积极的自己,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发现对人的认识,对人性的认知,简直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太神奇了。

在无数媒体、文学作品中,妈妈是无私奉献的爱的化身,但学了心理学之后,“妈妈”才在我心中走,下了神坛。

她只是充满破碎的人,有了孩子后,又无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人生的许多伤痛,甚至罪恶,始于妈妈的失职。

阿德勒曾说:如果我们追究在生活中,失败的许多个案,几乎都会发现,他们是由于母亲没有适当地尽到责任,没有给孩子好好的开始。假使母亲们都失败了,假使她们都不满意她们在家庭中的工作,对孩子也毫无兴趣,那么人类全体都将陷入危险之地。

将来我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妈妈,现在用这些话来警醒自己。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刻意深埋、被过度压抑的记忆。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