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成谶典故
1.袁克文,字寒云,袁世凯幼子,其女家宜,先其而逝,打算葬于天津西沽的桃花堤,因买坟地谋于朋友方地山,言语间,说出:何妨多买些地呢?不料一语成谶,一月后,竟猝死于天津。又言其作书署寒云之云,多用草篆,状若四十二,卒年亦四十有二,不亦巧乎?
2、黄侃,字季刚,章太炎弟子,侃50寿辰,其师赠以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上联典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下联典出:东汉蔡邕题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乃褒扬侃能作好文章。未想,联中竟含“绝、命、黄”三字。当年,黄侃便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这副对联,竟成谶语。
3、溥仪,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登基时年仅3岁,接受百官嘲贺时,竟吓得大哭,父亲醇亲王安抚溥仪勿哭,竟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没想到一语成谶,溥仪登基不满三年,大清就亡了。
4、《纽约时报》女记者梅纳德曾在2003年出版的《底特律终结》(The End of Detroit)一书中预言:“到2010年,美国三大汽车厂之一将不能以现在的规模存在。”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语成谶。通用从世界最大的汽车厂一步步走向了破产。
5、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忽一日梦见“三马同食一槽”。他开始担心日后曹魏天下为外姓之人篡夺,虽然他自己辛苦经营也是为了篡夺大汉江山,但他绝不容许别人效仿。他还认为“三马”即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而“槽”与“曹”谐音,也就是指他辛苦经营、草创未就的曹魏政权。于是,他意味深长的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结果,一语成谶!魏朝满打满算不过才经历了四十六个春秋,终被“马”所“食”。而这匹“马”正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长子司马炎,经过爷孙三代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晋朝灿烂的曙光,实践了“三马同食一槽”的历史使命。尽管晋朝并不是有福气的朝代,但毕竟算是“开张”了。
正因为晋朝福薄祚浅,所以“一语成谶”的事情接踵而来。为西晋创建基业的司马懿[也就是曹阿瞒梦中的那匹老“马”],当他正在为子孙筹划天下时,意外的得知流传的谶书《玄石图》上有“牛继马后”的话。使得当年曹孟德的感受猛的向他袭来,使他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成眠。但他比曹操更有魄力,因为他果敢的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斩首”行动:他毅然决然的毒死了自己手下的将领牛金。之后,他自认为大患已除,日后晋之江山将永垂不朽,可是司马懿的一厢情愿并没有阻止历史巧合的演进……
很快,司马懿处心积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还是如期而至了:司马懿之孙司马觐有妻夏侯氏,此妇浪荡成性,竟私下里与小吏牛氏私通怀孕,并于咸宁二年[276],在洛阳生一子司马睿,也就是后来东晋的第一位皇帝东晋元帝。
最终仍是一语成谶!尽管司马懿煞费苦心,仍无济于事。因此,东晋的皇帝都本该姓“牛”而非“司马”,而且姓“牛”的皇帝们在整个晋朝时代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时光,也就是说真正的“司马”氏政权在司马睿之前已经完结。当朝的大小臣工似乎也并不真的介意血脉的传承,而是笃信权力的威严。
更巧的是,此事出自“夏侯氏”之身,而曹操的祖姓即为“夏侯”。[原来,由于曹操祖上走“上层路线”的缘故,被很荣幸的赐予了一名显赫太监的“曹”姓。但后来此事不再是曹操的无上荣耀,而成了他的一大耻垢]真是无巧不成史:司马氏三代艰辛地夺了曹氏的政权,而曹氏又变着法儿的“颠覆”了司马氏的天下,到头来,还是牛氏捡了个大便宜,糊里糊涂的做了八十多年的“九五之尊”?!
似乎在历史的星河中真存在着某种冥冥的造化、天数,它们在创造或复制着无数的历史巧合与兴衰……
古代也有啊,你没有说明所以就随便列举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