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拜年的散文
磕头拜年,向来是老家过年的习俗。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早起,谁家起得早,谁就能抢到财,这叫抢财。起炕后,把尿盆一类的脏东西端走。洗过手,家庭主妇摆上供品,点上香烛,跪拜祖宗,还有财神、灶神等诸位神仙,保佑家人,为家庭祈福。孩子们穿上新衣,到院里,噼里啪啦放一阵鞭炮,崩崩上年的晦气,喜迎新年的好运。还有几个野小子,约好除夕夜点“三野枪”。就是用一根生铁铸的并联三个铁铳,装上炸药、土,按上炮捻。点燃,“咚!”“咚!”“咚!”三声炮响,震撼夜空,三里五乡都能听到。之后吃年夜饭,不管饿不饿,都要下饺子吃。辞旧迎新,盼来年风调雨顺。再往下,就开始磕头拜年了。
磕头拜年是一种礼节,是一种感恩方式,是小辈儿对长辈儿的尊重与礼貌,更重要的是制造和谐、欢欢喜喜的过年气氛。
先是给爷爷奶奶磕头,给爹娘磕头。开放一点的大人,有的私自定下规矩,免去了孩子们的磕头之礼。
接下来一家一户、成群结队地转村。自家的叔叔大爷是必去的,还有沾亲带故的,这要实打实地磕头。到邻里家和排门磕头。大街小巷都是来来往往拜年的人群,同辈见了面,拱拱手打声招呼,遇见长辈的,不管在街上还是路口,跪下就磕头。整个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嬉闹的气氛。往往磕头的人挨门一路磕去,不断有人加入进来,一来二去,串半条街后,一队人马就相当壮观了。
村里人很在意外边上班的人,特别是有一官半职的来家拜年,给长辈磕个头,或者握一握手,即使来家转一转,吃一块糖、喝一杯酒,也觉得有面子,便分外高兴,以后不定在啥场合给谁谝?
磕头时,实在点儿的,双腿跪地,有的则是一条腿跪地,还有的.扶着长辈的胳膊,拿出下跪的架势,其实两个膝盖并不着地。每磕一次头,站起来后总要看看裤子上沾了多少土,再用手拍净。出来之前,人们换上最干净、最好或者是新衣裳,脸上都洋溢着新年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这一天,几乎所有家的屋地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的,屋地上搁两个玉茭皮编制的蒲墩儿,让拜年的人跪在上面不脏裤子。
根据条件,每家每户的桌上、低桌上,都摆放着炒花生、糖果和烟卷之类的东西,用来招待串门拜年的人。孩子们吃糖,小伙子抽烟。拜完年,有的孩子兜里能装十几块花花绿绿的糖果。好抽烟的,能从衣裳兜里掏出一把烟卷来。条件好的,桌上还会摆上几瓶不同牌子的酒,旁边放几个白瓷酒盅,遇见能喝酒的,主人劝上一两盅。有的禁不住劝,本来山里的村子就不大,才串了几户,就喝得晕晕乎乎了。还有的摆上两碗刚煮出来的扁食,让前来拜年的人品尝。有一次,老魁到小五大爷家拜年,正好遇到刚煮好的扁食端上来,小五大爷递上筷子让他尝,老魁夹住一个热气腾腾的扁食塞进了嘴,嘻嘻呵呵咽了下去。让他再尝,他又夹了一个。小五大爷问他扁食香不香,老魁嬉皮笑脸地说,两个扁食我都囫囵咽下去了,没尝出啥滋味。小五大爷笑着骂道,你奶奶个X,再尝一个。老魁那时还年轻,家里穷,过年也不一定能吃上扁食。老魁一听,心花怒放,呵呵一笑,又吃了一个,一边嚼一边点头说,嗯!香!挺香!老魁说,小五爷爷,吃了你仨扁食,我给你磕俩头。说完,嬉闹着在小五大爷前面跪了两次。
近亲或者邻居平时磕磕绊绊,有的结下了疙瘩,相互不过话,谁也不愿先开口认错。趁过年都笑盈盈地待客,一个头磕下去,两家的恩恩怨怨差不多就一笔勾销了。即是两家的大人不好意思互相低头,想化解就拜托孩子们。所以出门时,爹娘总要交待一番,一定要到谁谁家磕个头。这家晚辈向那家长辈磕头拜年时,那家长辈会心存感激,就是结的疙瘩怨对方,也不好意思再计较过去的是是非非,也会双手将他拉起,然后热情地让吃糖、抽烟。
拜年一直进行到晌午十分,太阳正冲村庄的上空,就要停止磕头。大年初一的晌午,一般各在各家吃饭,也有好事的年轻人凑到一块儿,“两相好”“五魁首”地猜拳喝酒。但后晌决不能磕头,农村讲究这个,后晌是给去世的人磕头的,所以有后晌磕头不吉利的说法。而晌午前的磕头拜年就另当别论了,你会看到长辈们的脸上荡漾着喜悦。对于他们来说,辛劳了一年,或许这是得到的最大感恩了。
磕头拜年使得年气萦绕。有道是,早磕头晨磕头大年磕头,老欢乐少欢乐山村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