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贵州行第二天

8月14日早晨开始,沿着舞阳河边走,这时的小镇很静,柳丝轻拂,青山云雾缭绕,我坐在河边木椅上,听女儿用陶笛吹奏《长亭送别》,声音舒缓深情,不觉生出一种不舍来。

上午出发赶往西江苗寨,开了四个多小时的车,中午一点左右到达,这里三个大停车场已经爆满,转了很久都没找到车位,只好转出来另找地方。我们在西门售票处停车场先将行李取下来,看着“车位已满”的告示牌,我不死心地问管理员有没有车位,想不到那位帅哥说刚刚出去了一辆车,还有最后一个车位,真是喜出望外啊!然后我们买好票,前往朋友推荐的时光飞翔客栈。

接我们的帅哥在拥挤的车流中左冲右突,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客栈,其实并不远,花时却不少,而我只是紧张地看着车流,哪里顾得上看山景?

一切落妥,才看到客栈有一个很好的观景台,对面苗寨一览无遗。千户苗寨,一点也没夸张,真有一千多户。据说此地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蚩尤与黄帝战斗无数次,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不断往南方迁徙,后历经各朝代,西汉时期,被分化的几个苗族后裔中的西氏族迁徙到西江(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西氏族向赏氏族讨要一块地,即“西江”地名之本意。西江苗寨由刚开始的25户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一千多户,漫长的岁月,繁衍生息,成就了今天的5000多人的大型苗族村寨。

从半山腰的观景台向对面看去,苗寨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全是黑色屋顶,铜黄色木制房屋,大部分都是两层楼,阳光下透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四周都是高山,群山围绕着苗寨,一条白水河从山间平地穿过,仿佛玉带一般。苗寨旁边的山坡上则是层层梯田,和山下一样,种满绿油油的水稻。这真是一个与世隔绝自由自在的好地方!受尽奔波劳累之苦的西氏族人们,能在此处安顿下来,一定是欣喜莫名的吧?

山下正对着一所中学的操场,不远处是一个圆形的表演场地,似乎还听到了芦笙唢呐等乐器的声音、嘹亮的民歌声和苗族服饰抖动时清脆的撞击声,好一派热闹的歌舞场啊!

我们从一号风雨桥走过去,来到对面的商业街,苗族风情的东西一应俱全。最多的当然是银器了。苗寨有很多村子,有一个村许多人都擅长制作银器,中央电视台曾对这个村的一位银匠世家进行了专题报道,看来店面里的银器还是很可信的。走进几家银器店,有不少银器确实做工精良。制作工序这么多,一件银器的产生,得凝聚了多少银匠的心血呢?

然后我们关注的,就是各种苗族小吃。最喜欢这几样:竹筒饭,糯米中掺杂了红枣和腊肉,将竹筒掰开来,一股清香铺面而来,口水油然而生!而用竹签穿着的大块腊肉,肉皮与素肉均为红褐色,中间是白亮亮的肥肉,熏烤得油光发亮,一看就想大快朵颐,快慰喉舌。还有烤土豆,硬硬的金黄的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火塘里烤红薯和土豆的情景来,买几块尝尝,果然满满的全是童年的味道啊!

在白水河边玩了玩水后便返回到街这边,小朋友们买了点小玩具便返回客栈休息。联系好对面苗寨的竹林人家,定好晚饭时间,我们便向对面山寨进发了。在苗王食府的也东寨门口跨进去,一路向上攀登。想仔细看看苗寨,心想:不深入其中,何以说自己曾经来过?石阶很陡,两边石壁青苔杂草遍布。然而千户苗寨,家家户户基本都给商业化了,找不到一处静谧的深山老寨子的感觉。往山上的石阶上走,看看倚门而靠的老婆婆,看看台阶边闭眼假寐的土狗,摸一摸石壁上长长的藤蔓,看驮着青草的栗色小马缓缓走下石阶,再看看天边的白云和白云下巍巍青山,尽量忽略那些叫卖声、鼓乐声、雅俗兼具的店铺,只默默告诉自己,这里是上千年历史的苗寨,与浮华无关。

竹林人家离寨子的最高处不远,前面一户人家也搭了个观景台,登上台阶,推开小木门,偷偷溜进去,正好看到对面苗寨全景,我们居住的客栈也清晰可见。这时夕阳西下只留下几朵彤红色的云霞,山寨在暮霭里渐渐昏黄一片,而山下的鼓乐声却更响亮了,大概“西江千古情”的表演就要开始了吧?

灯光次第亮了起来,到处星星点点,宛若夜空里的星星。跟着苗家小姑娘继续往山上爬,看到许多泡着各种毒蛇的药酒和各种药效的草药,竟然还发现山中住着一位当地有名的书画家。最后来到鼓藏堂,看看大鼓,鼓是寨子的灵魂,据说祖宗的灵魂就在这鼓中安息。我默然站立于这黑黝黝的群山里,风吹来丝丝凉意,仿佛在低低诉说着这个勇敢勤劳的苗族人民曾经的苦难。

在竹林人家吃晚饭,喝着香甜可口的米酒,主人家是个帅气开朗的苗族小伙子,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说女儿以后要到凯里上学,嫌本地的教学质量不好,寨子太闹了对学习有影响。我不由陷入思考——千户苗寨如果没有被开发成景点,苗寨里的居民生活是相当闭塞落后的,交通不便,出个山都要走老半天,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在这片土地上,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而已。走出大山,想必是他们一直追求的梦想吧?而现在,千户苗寨成为黔东南一个著名景点,人们不远万里而来,虽然打破了这份静谧,可也带来了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路通畅了,水电煤气都通了,赚钱的机会多了,子女可以选择大山外的好学校就读了,家里衣食无忧,连视野都开阔了很多。我们在慨叹苗寨已经完全商业化的同时,可否想过,这千户苗寨居民是怎样庆幸自己能这么快脱贫致富呢?景区一旦被开发,当地居民的原有模式必定会打破,如何求得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闻说山中有蛇,吃完饭赶紧下山,回到客栈已是九点,洗漱后坐观景台看书观景,虫鸣响亮如鼓,内心却宁静平和。十一点,与来自东北的游客以及客栈老板喝茶聊天,主要是听他们讲旅游见闻。

清早又至观景台,静等日出。不多久,一轮红日从右前方山顶喷薄而出,顿时光芒四射,给山寨镀上一层金辉,一切变得明亮起来,大清早起床,坐阳台看对面苗寨,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家家户户屋顶冒出的袅袅炊烟斜斜地飘散开去,升腾到空中,与山顶的云雾融为一体。耳边只听得清脆的鸟鸣,山下的河水昨日近观时还嫌有点浑浊,此刻看去,竟是一条泛着粼粼光斑的绿宝石了。

鸡鸣声渐起,古老的苗寨又将迎接一批又一批游客。晚上听店老板喝茶聊天时知道景区会在两边山头设置缆车,很不理解,目前这样不是很好吗?苗寨深处如果不用脚一一走过,又如何感受到这片古老?缆车的加入,破坏了这份和谐,不尴不尬,那还是矗立千年的千户苗寨吗?如果说现在的苗寨已经店铺林立,全民皆商,已经让人遗憾,那么缆车的加入将使景区更是徒具其形而无其神韵了。

该走了,匆匆过客,匆匆脚步,没有时间做太多停留。不知道接下来的小七孔,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