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经常梦到数学考试,这是什么心态?

我发现自己在学生时代的记忆里,有太多困惑和痛苦。

比如,在大学毕业后的十年内,我经常会梦见自己正坐在考场上参加数学考试,题目不会做、时间不够用,各种担忧、焦虑和恐惧,就像是排山倒海一般压在我的胸口。

醒来时,常常是一身冷汗。

虽然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非常好,算是一门“提分课”。可到头来,还是避免不了因为数学考试而感到惶恐和焦虑。

因为高考数学,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实际上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家长,都曾有过“数学焦虑”。

因为这一门从“会数123”就入门的主课,在短短几年内,就会迅猛发展为连大学生都很难攻克的“奥数题”。

小学生的焦虑从五年级开始,随着“鸡兔同笼”、“植树问题”和“立体几何”的专题内容开始罗列到课本上,不少家长都会因为“陪孩子写作业”遇到困难而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学生听不懂、家长教不会,连学校里的数学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的困惑不解,也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想一想,当数学作业、数学考试和数学难题,这些文字在一瞬间摆在你面前,能够保持心态平稳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毕竟,但凡一进入“奥数”阶段的学习,基本就是题设条件里的汉字和数字大家谁都认识,可是这一连串文字符号掺杂在一起,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读起来都有些吃力。

更别说,精准而巧妙地解题了。

可想而知,像我一样在大学毕业后还经常“梦回数学考试”的现象,绝对不在少数。

毕竟数学作为全球通行的必修课,对于各门课程来说都是基础和前提,而其中蕴藏与涵盖着的数不胜数的运算逻辑、几何思维和解题思路,即便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大堆很难顺利解开的难题。

怪不得,每逢“北大韦神”在数学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在生活方面爆出一点趣闻,很多媒体记者就会一窝蜂地冲上去,赶紧采访、记录和撰写,忙得不可开交。

这一切,还不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于数学考试的“天生畏惧”吗?

甚至,畏惧到了动不动就崇拜数学天才、数学教授和数学家的,近乎病态的地步。

可见深藏在我们脑海里的“数学焦虑”,是有多么深刻啊。

从理论上讲,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不太容易焦虑,但是患有“数学焦虑”的孩子,在数学上一定会有挫败感和厌恶感,进而影响到做题考试的正确率。

实际上,“数学焦虑”,还与男女性别有关。

比如普遍的看法是,男生的做题能力和数学成绩,一般比女生好一些。

可是这样一种喧嚣尘上的“偏见”,一方面让女生在数学考试中更加焦虑,一方面也让男生在背书做题时,承受了一些不堪忍受的沉重压力。

女生觉得,自己就是缺乏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但是想要考上好大学,又必须学好数学、多刷难题;

而男生觉得,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思路,自己到底能不能融会贯通,但只要一走进考场,自己就必须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考出更好的成绩在女生面前炫耀。

就这样,女生想要证明自己不比男生差,男生又时刻想着赶超女生,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

结果对于男生和女生,有关数学课程的背书做题和刷题考试,就变成了一项“挥之不去”的重担。

让同学们烦躁,让家长们焦虑,生怕大家在备考应试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将来高考数学的最终成绩。

那么中小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出现的“数学焦虑”呢?

首先,拿出数学课本翻一翻,想明白自己对数学课程里的哪些概念、知识点和题型感到“焦虑”。

其次,回想一下自己对数学题和数学考试产生的消极情绪,是从哪一学段开始的。

再次,对比分析一下自己的数学成绩和预期水平到底有多大差距,反省和总结自己是否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

最后,想一想自己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到底有没有兴趣,在哪个阶段,持续了多长时间。

归根到底,就是把自己和数学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从自己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过程、转折和结果入手,有的放矢地疏导和调节看上去坚不可摧的“数学焦虑”。

实际上,学习数学、思考难题和解决问题,会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思维乐趣。

但愿大家不要像曾经的我一样,满脑子都是高考成绩的高低,不知道领悟和享受思考的时光,结果毕业多年以后,还经常梦见自己正坐在考场上参加数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