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同出一人之手?
“高鹗续书说”最早由胡适提出。他认为小说中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实际上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所以他提出小说的前80回与后40回有明显的矛盾,进而猜测《红楼梦》前后两部分可能由两人所作。而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于是胡适便将补书的作者认定为高鹗。这种观点提出后长期被人们所接受。
但是,有不少红学家也已经提出,后四十回作者并不是高鹗。由于不少文学家不知道原因,仅仅根据传言,就深信后四十回是续写,并对后四十回和高鹗破口大骂,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的危机所在!这完全不是科学的态度。广大的读者,受到这样思想的影响,也对后四十回产生了不良情绪。实际上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后四十回究竟是谁写的,并没有记载,胡适仅仅是猜测。当时的文学创作,绝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文字狱在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顶峰。康熙在位61年,文字狱十余起,已经不少了。雍正在位13年,文字狱20余起,人们就认为是非常严重的。乾隆时期呢?乾隆皇帝在位60年,制造的文字狱达130余起!一般认为曹雪芹逝与乾隆三十四年。在这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随便选几个比较严重的:
乾隆十九年(1754)秋季,盛京礼部侍郎世臣被充军发配到黑龙江。
乾隆二十年(1755)夏季四月,内阁学士胡中藻被处死,广西巡抚鄂昌被命令自杀。
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季七月,命令原浙江布政使彭家屏自杀,处死秀才段昌绪、司存,司空言。
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季九月,处死秦州知州赖宏典。
乾隆三十二年(1767)冬季十二月,将浙江秀才齐周华分尸处死。
以上几个案例,起因均是文字。实际上,在乾隆16年-乾隆42年,总***有70多起文字狱案件。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创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高峰中的高峰。那时的文学创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祸。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表面上写一个家族的兴衰,实际上是写民族的兴衰。那时的民族指什么?当然是清王朝。整本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今天的研究者对这一点过分的赞赏。然而,想一想,乾隆皇帝看到后,会怎么想?
乾隆皇帝不是傻瓜,他从小接受皇家的教育,饱读诗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高于曹雪芹。对《红楼梦》中反映的问题,他一眼就能看透。如果曹雪芹真的按照最初的思路,把贾府写成彻底衰败的结局,将会发生什么?
俞平伯先生在1923年发表的《红楼梦辩》一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后40回非属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高鹗伪续,并对后40回有很严厉的批评。俞先生此文一出,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赞同,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后40回几成定论。然而,时隔近70年,当1990年俞先生病重临终前不久,却以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如此两句:“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后四十回不应该是高鹗续写!
虽然目前也还不能证明120回为一人完成,但是更不能证明高鹗续书说法。很多人没有经过思索,仅仅根据主流的观点,加上对后四十回的表面印象,就轻易得出结论,至少是不科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