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船闸历史介绍
淮阴船闸历史介绍如下:
一、船闸的历史演变过程
船闸,为现代水上航运的重要基础设施。古代人就深知设制船闸的重要作用,一直重视船闸建设。史载:北宋雍熙年间,转运使刘蟠、乔维岳在开凿淮安至淮阴码头的沙河时,为方便漕运粮船越堰,曾创建了“二斗门”。
这种两个斗门的节水设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运设施之一,实为今日船闸之雏形。为有效控制上下游水位落差过大,便于水上航行安全,在河道主支流交汇处单独建立船闸。
仅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六年(1937)利用部分外债,从国外进口钢材,在大运河苏北段先后建有邵伯、高邮、淮阴船闸,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北运河的通航能力,促进了航行安全,时至今日还发挥很大作用。
二、淮安老船闸的兴建
1949年夏,苏北泗河、沂河、沭河地区发生了大洪水,从陇海铁路线到废黄河以北,以及里下河地区一片泽国。1950年夏,淮河又发生了千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淮安运西片区受灾特别严重一片汪洋。1951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为治理淮河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指挥下,1952年5月10日,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开凿完工后,因其与京杭大运河十字相交,为平衡两河之间的水位差,调节排洪、灌溉、航运三者之间不同季节对水量的不同需求的矛盾。
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决定,在两河相交处南侧原淮安县石塘乡境内之大运河上新建一座船闸和节制闸。工程于1952 年9月1日开工,1953年6月17日建成通航。
人们后来一直称之为“淮安老船闸”。该船闸闸孔宽10米,闸室长100米,底板高2.5米,闸墙顶高11.7米,设计上下游最高水位10米,最低水位7.5米,门槛水深2.5米;过闸时间为30分钟,船闸最大水级为3.7米。该闸由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设计施工,总投资128万元。
淮安老船闸设立船闸管理所隶属县人民政府交通科领导,业务指导由苏北行政公署内河航运局负责管理;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后,先后由省航运厅、交通厅和省航运管理局负责管理。
三、淮安老船闸被废弃的经过
兴建淮安船闸,曾对控制和缓解大运河特别是汛期水流流速,保证水上运输船舶航行安全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城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高潮的到来,水上客运特别水上货运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
一座规模较小的老船闸因船舶通过能力有限,等闸、候闸时间过长,形成“卡脖子”工程,已难以适应水上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和江苏省交通厅决定投资兴建新的淮安船闸(后称1号船闸)。
淮安船闸位于老船闸、节制闸的西侧,于1959年9月1日开工,该闸采用人字型钢闸门和平板提升式钢阀门,闸室长230米、宽20米,年通行能力为2100万吨,该工程于 1960年11月建成通航,共投资431万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船舶通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