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诗经》中关于“东方未明”那段的原文和注释。
原诗: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
东方阳光尚未曙,手忙脚乱穿衣服。颠三倒四真狼狈,只因公使将人催。
东方还没露晨曦,荒慌张张穿我衣。手忙脚乱真紧张,公差命令让人惧。
折柳编篱护圃园,监工怒视声高喧。不论白昼与黑夜,由早到晚不得闲。
词语意思:
颠倒衣裳:把衣服裤子穿反了。衣,上衣;裳,下衣。
自公召之:自,从、由。公,公廷,这里指官府。召,召唤。
晞:破晓、天亮。
折柳樊圃:樊,通“藩”,篱笆,竹木材质编筑的护栏。圃,菜园子。
狂夫瞿瞿:狂夫,暴虐不讲理的人,这里指监工。瞿瞿,读音(juju),怒目而视的样子。
不能辰夜:辰,同“晨”,早上。不能辰夜的意思是时间掌控上没谱、干完当天活计才算数。
不夙则莫:夙,早。莫,读音(mu),“暮”的古字,晚。
延伸解析:
对这首诗,古人以为是讥刺齐廷及官府差役无常、役使过度的“失时”(不能把握好节令和时间),现代人主张是劳动者投诉和谴责繁重的劳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齐国是华夏族在东夷故地设立的典型殖民邦国,来自西土的齐侯家族和扈从人马是东夷土著的征服者,所以受早期传统影响对社会底层苛责较严很有可能(在春秋时代齐国内部的华夏族和东夷后裔的融合应该完成得差不多)。而且自管仲相齐开始,齐国推行严格的户籍管制制度,“什伍法”中包含了连坐、保甲等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齐国行徭役、派公差,服役者不堪劳作之苦、监工之暴,又不敢轻易逃役、逃亡,故而发出痛苦的呻吟和控诉,应该就是这首诗的来历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