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阿德勒的阿德勒疗法
阿尔弗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跟弗洛伊德合作十多年,后来,他对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对人格的影响的观点提出反对。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性对人行为的作用,认为这种影响不是主要的,对个体性格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早期的生活经历而非性的欲望。1911年,因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无法结合,他退出了心理分析学会,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并创建了儿童辅导中心。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应该把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他强调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认为我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创造自己。他的人性观可归纳如下:
(1)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具有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能力。
(2)我们未来的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
创造者,而不是仅仅被童年经验所塑造。人可以参与自己的命运,而非被过去的早期经验所决定。(3)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来访者不应该看作是有病的、需要辅导和治疗的。他们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信念。
(4)人是有意识的整体,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主要部分,而非潜意识。治疗中应该针对的核心问题,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清楚的意识和意识中的错误信念。 (一)虚构目的论
人的行为是受到想象的目的之牵引。虚构的目标代表个体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他在任何情景下努力的方向。人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它代表着个人的自我设定和方向。因此,阿德勒疗法也被人们认为是最早的一种建立在主观想象上的理论。
(二)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
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创造的源泉。每一个婴儿的极端弱小和不能自助,都可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情结。而大多数的人不是去处理个人的自卑情结,而是逃避、寻找新的目的。但如果不正确处理,自卑感无法消除。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人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就是“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利意志”,这是追求优越的表现,其基本动力就在于自卑。人们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自卑感,努力向上,显示个人优越的做法常常是无意识的。自卑感既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也对社会有好处,因为它会导致不断地改善现状、迈向更好。自卑与优越是同一问题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但是儿童的自卑感若受到双亲过分的娇惯或冷落,就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来补偿。
(三)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就是一个人在个人的生活中最基本的态度和导向,包括人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这种风格和个人所赋予的生活意义密切联系。只有懂得了真正生活意义的人,才能有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人,生活就会乱成一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生活风格实际上和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这一重要的生命课题密切联系。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集中表现为他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非常固执的,除非在极度困难时,或者通过心理辅导,个人才能了解自己生活风格的误区,才有修正的可能。
阿德勒还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包括个体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的各种概念和想法,以及对自己的独特行为与习惯的看法。
(四)社会兴趣与生命任务
社会兴趣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在处理社会事务时,能“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也愿意为别人追求更好的未来。阿德勒疗法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个体需要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有价值。
社会兴趣等于认同感与同理心(同感)。阿德勒疗法认为,个体只有建立了社会兴趣,自卑与疏离感才会渐渐消失,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兴趣和意义。而没有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自私与沮丧,生活因此而狭隘与黑暗。摩萨克(Mosak)把与个体的社会兴趣相关的需要归纳为5项:友谊、工作、亲密关系、自我接纳、生活的意义,这些需要就是个体需要完成的生命任务。探索和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也是阿德勒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出生顺序
阿德勒与其他一些人一起研究了人的出生顺序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因出生的差别而不同。他们发现,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众人注意的对象,个性上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对弟妹会有嫉妒心,常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们大都轻视别人。老二总是企图超过老大以引起父母注意,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不墨守成规,一般比较干练、果断,通常反对老大。中间的常会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觉得不公平,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老小是家中的宝贝,最容易被纵容,往往缺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家里每个人都想塑造他,但他往往走自己的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与老大相似,比较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成为家人的焦点,举止优雅,一旦失去众人的重视,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序是一种主观认定的顺序而非客观的顺序。例如,一个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老大,长大后回到原生家庭,可能心理上感觉自己更象中间的;而他的弟弟妹妹也可能会在心理上觉得他不是老大。 (一)辅导目标
阿德勒疗法的辅导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教育目标两类。基本目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辅导目标。在完成基本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来访者错误的基本假设,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确定辅导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目标。辅导目标的建立是需要与来访者共同探讨的,这种探讨的过程非常有意义。
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修正其基本的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经验。阿德勒疗法主张辅导就是再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包括:培养社会兴趣;协助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修正其观念与目标,改变来来访者的生活方式;修改错误的动机;协助来访者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协助来访者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辅导关系
阿德勒疗法将辅导关系看作是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辅导者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合作的、互相依赖的、互相尊重的关系。辅导者是来访者的助人为乐的朋友。辅导关系本身已是来访者感受到的社会兴趣的组成部分。因此,来访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投入到治疗关系中,并从合作关系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以人为中心治疗法不同的是,阿德勒疗法认为辅导关系会影响到结果,但不认为单靠治疗关系就可以产生疗效。
(三)辅导过程
阿德勒疗法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给辅导者许多自由,主张辅导过程不需要受固定的步骤限制,可因来访者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技术。虽然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辅导过程的具体步骤,但在实际治疗中,这几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或辅导的目标从任何一点开始。同时,辅导者也不受任何事先准备好的技术的限制,他们可以使用各种适合来访者独特需要的方法,如注意、鼓励、质询、反建议、对家庭组成和早期回忆进行解释、建议、做作业、总结等。
1.建立治疗关系
在此阶段,辅导者要重视来访者的主观体验,运用倾听、尊重、同理心等来了解和掌握来访者的主观经验,同时要注意协助来访者去觉察自己的本能与长处,挖掘来访者的优势,使用各种支持与鼓励方法,帮助来访者寻求已有的资源,而不能一味探讨缺点。
2.探索内心动力,分析与评估
麦克斯·阿德勒
本阶段主要是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其对他的影响。通过初步访谈、家庭描述、幼年回忆(3 ~10个)、梦境等,了解来访者对事件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行为表现的。辅导者需要将所有整合的分析、评估结果告诉来访者,并与来访者讨论所看到的问题,揭示来访者的错误信念。 3.洞察
通过前面的工作,来访者已经学会了应该怎样和从哪些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本阶段,辅导者的工作是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鼓励来访者发展出自我洞察力,觉察出个人的错误信念、错误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解释是辅导者用来促进来访者洞察的常用技术。
来访者的问题在于其自己的逻辑所得到的结论,常常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不一致。因此,来访者需要学习发现自己的基本错误,学习矫正这些错误的假设与结论,学习发现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选择,学习承担生活中的责任。
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决定
既然来访者的问题是后天经验中学来的错误信念,那么,来访者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引导、再教育来习得。在这个阶段,辅导者可以用任何可以帮助和教育来访者的方法,对来访者进行教育,协助来访者建立新的信念,做出新的决定。实际中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欲擒故纵法、反建议法、泼冷水法、解释法、避开问题法、设定任务与承诺、终止与总结、忠告、家庭作业、幽默、沉默等。
阿德勒疗法是一种基于成长模式而非医疗的辅导理论,因此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如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辅导、家庭辅导、文化冲突、矫正康复、亲子沟通、团体辅导等。它的社会兴趣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多种重要的治疗理论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