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先听后说”神功

进营040

我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意识到听是如此的重要,摘录以如下文字作为我蜕变的动力,或许在这个深坑行业的匍匐爬行中,大自然真会多一只无畏的butterfly!

京剧的基本功有“唱念做打”四功,没有几年出不了师。心理咨询的基本功,一个是“听”,一个是 “说”,治疗师的培养也需要岁月的打磨,没有4-5年的功夫,很难真的以此为业。

心理治疗师,尤其是动力学派的治疗师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听”,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不理解就不要说,理解了也不着急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还得再斟酌。治疗师来说,冲动地说话绝对是魔鬼。

从“听”开始讲起。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讲究的是听出弦外之音。“听”之前,首先要让患者“自由联想”,要把心理咨询的舞台让出来给他,他可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让他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起舞,一个完整的他才能展现出来。

营造这样的精神分析的氛围,需要治疗师的态度是不评判的,是有兴趣的 ,是有好奇的,是有去了解的愿望的。倾听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我们要与患者在一起,每时每刻去追踪他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

一方面听患者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听”(也就是观察)非言语表达。

先从言语表达说起,从患者在咨询室的谈话中,我们先听到的是显性内容,在此基础上,治疗师得往下听到“言下之意”,也就是要去理解隐性的内容。这种沟通的“层次”的概念要归功于弗洛伊德。他在《梦的解析》中特别指出,我们要超越梦的“显性内容”,探究“隐性内容”。这是一种翻译工作,从意识层面的语言翻译成潜意识的语言。中国成语中许多类似的词汇,除了前面“弦外之音”和“言下之意”之外,还有“含沙射影”、“借题发挥”、“旁敲侧击”、“顾左右而言他”、“明褒实贬”、“话里有话”和“借古喻今”等等。

举个例子说明:有位患者在疫情刚开始,正人心惶惶的时候,不断跟我说她看的各种关于瘟疫电影,其中一部叫《末日病毒》的片子讲得最详细,绝对致命的病毒肆虐,亲情、爱情和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兄弟俩先是抛弃了染病的父母,与两个人的女友们一起驾车逃亡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路上哥哥的女友染病,被无情抛弃,后来哥哥染病,弟弟及其女友试图撂下他,继续赶路,哥哥警觉性高,不愿意一个人等死,拦住他们的去路,最后弟弟杀死哥哥。患者用了两节咨询,讲这个故事。无论患者讲什么,他讲的都是自己,这位患者心里藏着恐惧,疫情让他担心自己有一天成为家人的累赘,被家人,还有我抛弃。

精神分析的治疗师会鼓励患者报告自己的梦,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解梦是治疗师的必修课。有时梦比患者讲的话更具有表现力,更能说明患者的内在世界。有位患者在梦中抱着头躲在墙角,而有个人站在餐桌上,叉着腰用手指着他开骂。

这样的一个梦引发了患者极大的情绪,也激发了他探索自己的欲望。

其实除了患者的梦之外,治疗师自己的梦也相当重要。我有一次半夜从噩梦中醒来,梦中我看到几只剥了皮的兔子,向我的脚边爬过来,我尖叫,“不要,不要,我保证以后坚决吃素,决不吃肉。”我当时醒来就认为,那剥了皮的兔子指的是一位创伤体验特别严重的患者。

若干来访者做梦梦见过我,我也做梦梦见过我的若干来访者,这些都是治疗工作的素材。来访者把咨询、把咨询师看得重要,咨询就能起效;咨询师把咨询、把来访者看得重要,咨询才能有力量。

《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还提到口误,他说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真实的流露。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有次我向我的督导报个案,把患者的丈夫说成她的父亲,督导笑着说,“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患者把对父亲的期待和要求加到丈夫身上了?这位患者想要的是一位成熟男性对小姑娘的父爱,而不是夫妻之爱。”

对于如何听,精神分析师们争相给出自己的见解,实在是因为“听”是太重要的一件事了,本书列举了若干倾听模式:

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注意”,这个名词指的是治疗师应该像一个接收器,对患者述说的内容给予相同的权重,同时对发生的所有事保持敏感。

比昂提出一种“无欲无忆”的倾听,强调要摒弃那些干扰我们倾听的先入为主的见解,以及超价观念的桎梏。

博拉斯(Ballas)提到倾听的“母亲模式”和“父亲模式”。母亲模式更接纳,抱持;父亲模式反映的是更主动、以及偏解释性的治疗立场。

我个人的体会是治疗师“听”的状态,需要一定的“定和静”,内心像平静的湖水。进入工作状态的咨询师要把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先放在一边,不带评判,接近来访者的视角和思维,等待来访者的形象倒影在这样“澄静”的心湖上。来访者走进咨询室一般都是被许多的负面情绪驱使而来,他心绪起伏,躁动不安宁,此时治疗师的“定静”功夫在于一方面能换位思考,体会来访者的各种情绪;另一方面又不被卷入,仍然可以待在咨询师的位置上思考,“定”生“慧”,此话不虚,心神安定,才会生出智慧。

下面我们要来谈谈患者的非言语的沟通:

非言语的沟通途径有许多,例如姿势、体态、面部表情,说话的句法、声调、节奏、停顿和沉默等。

说话的内容是重要的,但是其中的情感更重要,比如说两位患者都说到搬家的事情,同样一句话--“终于搬新家了。”但两人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不同,表达情感可能非常不一样。其中一位是兴奋加自豪,自己终于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了自己的家;而另一位,语气和神情透着无奈,“新家是大了,但贷款也相当沉重,压力太大。”所以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中,内在加工方式不同,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人们说话的方式各异,心理状态也各异,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有人说话细若游丝;有人吐字柔和平稳;有人声音像一把尖刀刺向天空......

患者的穿着打扮和肢体动作也能透露出许多信息,几年前有位年轻女孩在父母安排下来见我,她第一次进咨询室,落座后不说话,一直把沙发靠垫放在胸口,眼睛盯着对面的闹钟。我问她,“你胸前的靠垫像是一幅盾牌挡住你的身体。你的眼睛一直盯着闹钟,是在盼着咨询赶紧结束吗?”她点头,我说,“你是怕我?”她又点点头,这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遇见患者这么怕我。

倾听沉默也很重要,上面这个例子中,很明显这位患者的沉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完全不想敞开心扉的表现。不过换个时候沉默表达的可能是一种有益的、深入反思的心境。还有的时候,沉默是对治疗师不满的标志,是一种武器。我自己也曾用过这种方式对分析师表达情绪,记得那次是因为她倒时差,没通知我改时间,在后面的咨询中我用沉默惩罚她。

此外患者的叙事结构也是有意义的,在不安全依恋的成人身上可以观察到说话中断,语无伦次以及前后矛盾,这些暗示着养育者没有能力去回应儿童被照顾和安抚需要。

除了倾听患者之外,还得注意治疗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反应。咨询室里面一共两个人,治疗师不但要观察患者,也要观察自己。在努力理解患者的同时,同时也要留意自己的用词、说话的语调、身体姿势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等。这些是理解反移情的有用信息。有位矮小的治疗师第一次接待一位新来访,当这位治疗师从咨询室里出来走到等候区,打算迎患者进来时,一抬头发现患者是一个特别魁梧高大、手臂上还有刺青的彪形大汉,治疗师见到他楞了一分钟,嘟囔了一句,“好吧,进来吧。”这位瘦小的治疗师的内心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讲完“如何听以及听什么”之后,我们要谈谈“说什么和怎么说”。

精神分析性患者说的话非常有限,记得我刚接受动力学培训的那会儿,才开始接受督导时,觉得自己最好什么话不要说,多说多错。那时有位嬉笑怒骂皆文章的有名的电台主持人,我特别羡慕他,他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骂听众,就怎么骂,相形之下,我太憋屈了。我当时还在受训期,向督导呈报的个案报告,要求是逐字稿,咨询过程不许录音,全靠事后回忆。我每说的一句话,督导都会问:“你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说?你说之前有什么心理活动?你说完之后患者有什么反应?”这样的训练目的是克制冲动,了解自己的反移情,培养三思而后行的干预态度。

治疗师说的所有话中最重要的是:诠释。诠释是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言语化干预。治疗师做诠释,实际上是向患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看我是这样理解你,或这件事的。”此时治疗师邀请患者换一种角度思考,对这种假设,患者可以接受,可以否认,可以修正,可以讨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患者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

患者常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能理解到他,我通常会这样回应,“我一直在理解你的路上,达成100%的理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能做的只是无限接近这个目标。”患者通常会认可我“去理解他”的努力。

诠释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 向患者传达这样的信息:他语无伦次或混乱的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

* 确认患者的体验,承认他的感受,告诉患者我们理解他们的困境,诠释能够“涵容”患者,抱持住他。这一功能对某些患者来说特别地重要,他们来我们这里只是为了被理解,并不想去理解他们的问题。

* 诠释也是提供不同的视角,治疗师是对他的体验进行思考的、与他不一样的客体,尝试动摇他的不良信念;

* 将患者内在体验和外在现实联接起来;

* 减轻痛苦,这是任何治疗的目的之一,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也不例外,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待在黑暗的深坑中,或是愤怒的活火山上面,有了这种战友情谊,治疗师的诠释更易接受。

诠释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 患者对他人的认知;

* 患者的防御

* 患者对自己的认知;

* 识别患者行为、想法或感受的模式。

什么是好的诠释呢?

首先是时机正确。

治疗师说话无非是: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状态下,说合适的话。为什么时机如此重要呢?因为有阻抗,诠释会质疑患者的既定信念,挑战他的原有模式。如果患者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我们就做诠释,他可能会觉得受伤,感觉羞耻,然后远离我们。所以,哪怕诠释再正确,时机不对,对患者也不会有好处,不过平添治疗师的全能感而已。

诠释的时机与我们对患者的评估有关,其一:评估患者受困扰的程度,患者发展水平越低越需要特别谨慎,理解诠释的意义需要有象征化的能力。其二:还要评估在一个治疗时段里,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三:治疗联盟好,诠释会更好。诠释得不好,会让咨询关系分崩离析,患者会觉得我们是攻击性的、甚至迫害性的客体;但是如果这种坏体验能够被思考,并修复,治疗关系会被加固。

其次好的诠释是治疗师在合适的情境下,给了一点小提示,患者自己去解释。咨询室不是治疗师炫技的地方。分析工作的目的是培养患者自我分析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仰望绝顶聪明的治疗师给一个神奇的诠释。治疗师得把树枝稍稍压低一些,让患者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摘到树枝上的苹果。反过来说,如果患者本身有能力伸伸手够到苹果,但在他摘到苹果之前,我们跳过去拿给他,这就剥夺了他用自己的能力体验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治疗师可能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另外好的诠释是简洁的,是一语中的的,而且还是患者能理解的,诠释不能太玄乎,不能太超乎患者的理解能力。他得想得明白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诠释的。

现在谈谈诠释的分类,实践工作中最实用的分类是:重构性诠释和移情性诠释。

重构性诠释又称起源性诠释,把患者的感受和想法与他们的过去联系起来,比如说:“你丈夫没有跟你分享他在公司里发生的事情,你很生气,就好像你父母讨论事情背着你一样。”

移情性诠释又称“此时此地的解释”,这是让患者在治疗关系中直接体验他的情绪反映,可能对咨访双方都是极其不舒服的,这种诠释也特别挑战治疗师,因为治疗师直接作为一个主角出现。此时的治疗师要像一位勇敢的战士,迎着炮火上,甚至主动将炮火引到自己身上。比如患者在说,谁谁的课可以免费上,有多少免费的资源可以用,她敬仰的某位导师有大爱。

治疗师想到的是,患者在抱怨咨询费太高,治疗师只爱钱,没有大爱。此时治疗师不能逃避,得迎难而上,说,“我收你咨询费,一点儿不像有大爱的人,你可能在咨询费的问题上对我有想法,可以多谈谈吗?”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躲,反而鼓励患者正面表达对我们的负面感受。当着别人的面说这人不好,对大家都是挑战,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会选择逃避,但咨询关系得建立在两个真实的人之间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上,真实的情感总是有正面,也有负面。鲁迅讲过的那句话,“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治疗师自己要先做真勇士。

还有一种分类,表面诠释和深度诠释。表面诠释顾名思义,诠释的内容离患者的意识很近,沟通在更显而易见的水平上,对这样的诠释,患者容易认可,不会茫然无措。

深度诠释通常会将那些更具历史性的,更远离意识的内容呈现出来,此时应该注意不要冒险,不要操之过急。

最后一种分类,“以患者为中心的诠释”和“以治疗师为中心的诠释”。 前者针对的是能积极参与到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的患者,聚焦于患者的所思所想,向他指出他对治疗师的投射。后者针对是不能从治疗师身上收回投射的患者,这种诠释聚焦于患者猜测治疗师可能会有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