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出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纠正业务领域,实现自我良知的本体。 “知识”就是“良心”。这是王阳明哲学中最著名的“对良心”。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哲学理论中“知识”的含义不同于其他学者。他的“知识”不是“知识”,而是“良心,美德”。这是他的“智力知识”和“知识与行动的融合”的本质。王阳明对“讲知识”的解释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领域,即“心脏科学”。在那个安静的夜晚,在一个陌生的农场,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成为无数人的指路明灯。他的哲学思想为后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王阳明”这个名字载入了历史和不朽的历史。
“格物”这两个字,用中国佛家的话就叫“参悟”,如参悟人生,参悟宇宙,参悟身边的事事物物,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觉悟。这就是格物。“致”什么意思呢?一般可以理解为到达,这个就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只有行动才能够到达。所有心里要想,身体要去行动,最后才能“致知”。而这个“知”呢,又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二是智慧。
王阳明则把“格物”视为身心上的功夫,“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认为“格物”是由内而外的实际认知。 ?王阳明在“格物”上前后也出现了两种观点,他的思想发展的中期阶段认为“心即理”,“格物”就是意根而深入的心之“理”,到了他的晚期思想阶段,“格物”就建立在“致良知”基础之上了。 ?“格物”经过王阳明的先后改造,从“天理”到“良知”反映了王阳明在认知层面上的深化。“致良知”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