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之术的鼻祖:“名家”为什么讲白马不是马?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春秋与战国时代,曾有过百家争鸣的鼎盛阶段,史称诸子百家时代,如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各种学术与哲学流派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相互争鸣,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些流派中,有一个以“诡辩”而闻名于世独特流派,即“名家”,这一流派所提出的逻辑方法,甚称现代诡辩之术的鼻祖,而其代表人物如公孙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提出的“白马非马”论,可以说是诡辩之术最典型的论断之一。
而这一论断,正是出自于公孙龙的代表作《公孙龙子·白马论》,即:
“客方:白马非马,可乎?曰:可!客方:何哉?曰:马者,所以命 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在这一论断中,有人问他,“白马不是马”这一说法是否讲得通,公孙龙告诉他,可以,因为所谓马,讲的是生命形态的动物,而白马讲的是形象,或者说强调的是白色,如白色雕像的马,也可以说是白马。
也就是说,“马”本身具有生命的底色,而“白马”却并不一定是具有生命之马,而不具有生命特征的“白马”,当然不是真正“马”了。
因此,白马非马,即“白马”并不一定是“马”。
进一步的说,“白马”只是在形象上像“马”而已,并不一定是真实“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孙龙的这一论断,强调的是本质而不是表相或形象,即公孙龙更关注的是作为真实存在的“马”,无论是白马或者黑马,抑或是任何颜色的马,只要是具有生命形态的马,那就是“马”,若是没有生命形态的“马”,无论是任何颜色或“形象”的马,都不能称之为“马”。
以上这些就是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宗旨与真义。
当然,这一论断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忽略了本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平时所认定的往往都是表面,而非本质,当我们被受到表相的困惑与影响时,当然不可能认识到真相了。
因此,虽然有人认为“名家”所提出的概念,不过是一种诡辩之术,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所谓“辩者”也不过是(对手)对于他们贬称而已,并不能完全表述他们的学说的精髓。
甚至可以说,“名家”的宗旨,其实就是强调去伪证真,透过现象直指本质的学说,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否则,它也不可能久立于“诸子百家”之中上千年不衷。
或许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再重新诠释“白马非马”这一论断的意义所在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公孙龙子·白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