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一定要死人吗
你理解错了
周公解梦里说的,晚上梦到造房,说明要死人了
并非造房一定要死人
这是80年代造房的顺序
一、分布习惯
住房为独户居住屋,俗称“独家村”;如多户居住称“大宅基”,系亲属户和多姓户杂居的自然村落;农民新村是以生产队或大队(村)为单位的异姓杂居新型村庄。总的分布,大体构成农村环绕城镇的居住圈。旧时选择宅基,须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形地势,挑选所谓“三元吉地”。如果选不到理想地点,便人工开挖绕宅河,于东南角搭桥或筑堰入宅,谓之“青龙头”,寓意“财水进门”。今旧规已破,只以方便交通与方便生活为原则。
住房座向以向阳背阴的正南偏东方向居多。旧式“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向南,东西两厢房相对。座南向北的仅城镇商业用房和少数民房。
二、工艺特色
造型为上栋下字式,脊梁和屋檐构成房屋顶部。屋顶做脊,脊端出翘,甚至草房屋顶两端也装脊,形似凤凰昂首。客堂两边都有腰门通向次间。
旧式住房讲究装潢艺术,客堂前后看枋雕有人物或戏文;装饰方砖刻有花纹;屋脊正中用石灰堆成浮雕,名曰“堆灰”,并用青瓦拼成瓦花,寓“乐陶陶”之意;屋檐镶上挡瓦,称“瓦头”,用“福、禄、寿”组成花纹图案。“三合院”檐门镶有“檐匾”,上书“竹苞松茂”等字样;两侧花墙用石灰堆成“奔鹿图”、“松鹤图”及“梅花图”等浮雕图案。这些民间艺术,“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殆尽。
三、造房习俗
1.待匠
设宴招待匠人称“待匠”。待匠酒不少于三次,一是开工酒,择定“黄道吉日”,作头师傅带几个木匠,锯1根大梁和2根中柱,便算开工,东家设宴款待;二是上梁酒,上正梁时东家设宴隆重招待;三是完工酒,新屋落成时设宴欢庆,以示谢意。
2.送喜钿
旧时造房,喜钿名目繁多。开工之日,木匠锯下梁柱的三个“八字头”(木根),送“锯‘八字头’喜钿”。泥瓦匠在柱子下垫上一块扁圆形嗓子石,送“定嗓喜钿”。木匠立大柱,送“立柱喜钿”。木匠架东南角那根梁时,送“东南喜钿”,上大梁时,东家要重发搭抛梁台、唱抛梁歌及扎凤凰笼等数种名目的“上梁喜钿”。在钉大梁南侧正中两根椽子时,送“满椽喜钿”。在铺大梁南侧正中两块“瓦板”时,送“满瓦喜钿”。立大门框送“门框喜钿”。装客堂后窗框送“窗框喜钿”。泥瓦匠在屋脊正中塑戏文时,送“龙腰喜钿”。大梁正中悬挂荷花形蜂窝(寓意“丰收入库”)时,送给铜匠“蜂窝喜钿”。客堂前后看枋上雕花时,送给雕匠“雕花喜钿”。今一概破除。
3.上大梁
旧时上梁必择“吉日良辰”,多数在涨潮时刻,谓之“涨财水”。梁上贴着书有“福星高照”的大红纸;大柱上贴红纸对联,左联是“立柱喜逢黄道日”,右联是“上梁巧遇紫微星”。大梁正中蜂窝下挂有万年青、小铜钿、沉香和荷包米袋,意为“万年常青”、“金钱满堂”、“香气四溢”和“代代五谷丰登”。上梁前,要祭鲁班祖师,然后匠人站在抛梁台上,手托方盘抛馒头、方糕、银元和铜板。此时,鞭炮齐鸣,边抛边唱“抛梁歌”。第一把要抛在东家的红毡中,接着抛向四方,众人嬉闹抢拾。抛梁者下梯时往地上抛一把铜板,说是“金钿落地,状元出在此地”。
解放后,废止陈旧仪式,但在农村还有上梁鸣炮的习俗。酒席却比旧时铺张。80年代初,建房实行包工责任制,由东家和作头师傅双方议定或签订合同,规定包工费,完工验收后付款。匠人吃饭自理。有的建筑队还订有《三不吃公约》,即烟、酒、饭不吃。但东家一般仍供应茶水、毛巾和洗脚水,帮助匠人热饭菜。逐渐形成造房不吃东家饭的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