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越国复国后的去向,及经历?救子是什么典故?
复国后不久,范蠡便向勾践提出要离开政府去经商的要求,勾践以半国之资来许诺,进而又以范蠡全家人的性命来威胁,都没有能阻挡住范蠡离开勾践的脚步。在范蠡匆匆逃离勾践之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劝文种也早作打算,那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古训,就出自范蠡留给文种的信中。可是文种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而最终被勾践处死。
在几经周折之后,范蠡来到了陶邑,经商很成功,被称为陶朱公,也成为后世富有商人的代名词。
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听到后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
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跑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楚国,而没有让他去,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来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大事,理应由我出面去营救才是。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您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
范蠡的妻子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劝说范蠡让大儿子前去营救。范蠡见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前去。范蠡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
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庄生,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你现在必须赶快回家,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已经被放出来了,也不要去问是什么原因。”
但是,大儿子见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心中不免有些生疑。听着庄生对他说的话,只是点头称是。他离开庄生家之后,并没有即刻离开楚国,而是留了下来,想在暗中窥测庄生的行动。
第二天,庄生便进宫觐见楚王,说他夜观天象,对楚国不利,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全国。庄生是楚王重要的谋士,楚王对他非常信任和敬重,当即便答应了庄生的提议。次日,便封存国库,准备大施仁政。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而庄生一直没有动用他送来的黄金,便认为他送来的黄金做了“无用功”。
思来想去,最后他居然找到了庄生家里,对庄生说:“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也就有救了,故而前来向您告辞。”庄生心中自然知道他话中有话,于是便把黄金还给了他。
大儿子见到黄金“完璧归赵”,心中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了。但是,他哪里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却一直以“廉洁耿直”著称,就连楚王都尊他为师,非常尊重他。对于这些黄金,庄生本来就没有动用的意思,而是准备在事成之后再悉数归还给范蠡。但被大儿子这一番耍弄,庄生感到羞辱难当。于是,他再次觐见楚王,对楚王说:“在下闻听百姓议论,说楚王身边的大臣受了陶邑富翁陶朱公的贿赂,大赦天下只是为了他的儿子,而非为了楚国民众。”听庄生这么说,楚王大怒,当即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先行处斩,然后再发大赦令。大儿子只好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邑。
回到家中,母亲及乡亲见状都哀伤不已,唯独范蠡却仰天大笑。他对大儿子说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楚国的行为,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不是你不爱他,而是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艰辛,所以对钱财舍不得。如果是你的三弟则不会如此,因为他自幼生活富足,从不知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他能一掷千金。当初,不让你去就是这个原因,如今,你为了钱财而害了弟弟,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