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呢?
李泌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尤其对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政治都有较大影响。而且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围绕他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简直是一位?神仙宰相?。纵观他的一身即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虽然时常招人忌恨,但是却能在中唐政坛的漩涡中五进四出。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之后,李泌的辞官归隐正是他的仕途生涯中第二次从朝堂上隐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祸。
李泌是北周八柱国中李弼的六世孙,他自幼聪颖,被称为神童。七岁的时候就因为聪颖之名传到唐玄宗李隆基那里,于是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召见时正好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在下围棋,于是张说就要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这一回答让唐玄宗君臣非常欣赏李泌的才华。
后来连开元名相张九龄也非常认可李泌的才华,甚至以?小友?相称。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次张九龄私下里评价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僚,说其中一个性格刻板严肃,没有另一个顺从柔和更让人喜欢。当时在旁边听到的李泌就对张九龄说:?宰相大人出身平民,以刚直的为人成为宰相,难道现在也喜欢软美之道了?这一句话就惊醒了张九龄,并当场像李泌认错。
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新唐书李泌列传》
李泌这个神童,并没有和其他很多神童一样,成年后就失去年幼时的风采。他成年后,依然非常博学,才名更盛,但是他却似乎不热衷功名,反而喜欢神仙佛道,到处游历,寻求得道成仙不死之术。但是上天仿佛注定要让他卷入中唐的历史风云之中。
玄宗朝:李泌初入仕途
唐玄宗可没有忘记这位神童,他将李泌召入宫中,让他讲授《老子》,因为讲的很好,于是就让李泌出任待招翰林,并且供奉东宫。由此李泌也和当时的太子后来的肃宗李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李泌同志也和李白一样,写诗讥讽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些权贵,于是被杨国忠告状,唐玄宗不忍过重处理李泌,就把他安置到湖北蕲春。李泌干脆脱离官场,又到处游历寻仙问道去了。这也是李泌在大唐官场的第一次进出。
肃宗朝:李泌展现大才,为唐朝稳扭转危局立下大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入蜀途中脱离唐玄宗,带领追随者跑到朔方军控制的灵武,并在这里登基称帝,组织新政府开展平叛工作。登基不久的李亨马上想到了有才的李泌,于是他马上派人四处寻找,而此时的李泌也无法安心寻仙问道了,他主动赶到灵武,帮助肃宗平叛。
李泌到达灵武后,为肃宗分析天下大势。肃宗非常高兴,当即要给李泌授官任职,但是李泌却坚决推辞了。肃宗只好授给李泌一个散官(类似现在的非实职领导干部),但是无论是军官大政,还是人事任免,肃宗都找李泌商议,史称他?权逾宰相?。这一时期李泌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是坚定了肃宗平叛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安史叛军正是鼎盛时期,唐朝两京尽失,玄宗逃到了四川,肃宗则在偏僻的灵武,手下可以依靠的只有朔方军,而且还士气不高。但是李泌为肃宗分析形势,认为安史叛军只是一群没有宗旨,只会抢掠的乌合之众,而且大唐立国已久,民心思唐,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不出两年就可以彻底平叛。
二是为肃宗制定了一个正确的平叛方略。李泌提出兵分四路,由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威胁守卫安史叛军老巢的史思明等人,让史思明不敢轻易离开范阳;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威胁占据长安的安守忠, 从而使安史叛军尤其是占据洛阳的安禄山主力忙于北守范阳,西救长安,疲于奔命。而唐军则以逸待劳,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由肃宗亲自统帅部署与朔方军共同围攻长安。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这个平叛方略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以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准备反攻阶段,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拒绝了李泌提出的先进攻范阳叛军老巢的正确建议,导致平叛出现反复,安史叛军死灰复燃,进而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才被平定。
三是为肃宗理顺了皇室内部关系,避免李唐皇室再次出现内乱。当时肃宗有两个能力比较突出的儿子,一个是长子广平王李豫,另一个是三子建宁王李倓。综合来看建宁王李倓的能力尤为突出,因此在准备收复两京时,肃宗打算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李泌出面劝阻了肃宗的想法。李泌认为李豫是长子,是要被立为太子的人选,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由李豫出任,如果由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话,一旦收复两京,他的功劳将无法封赏,到时候就会出现谁来担任太子的问题,李唐皇室又会出现诸位之争。于是肃宗改让长子李豫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