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猛的轶事典故
古时候有一日,揭阳县令车公接到了一道密旨,要他在一个月内,把揭姓人全部杀绝,为什么呢?原因是当时兵荒马乱,一个皇帝做了一个恶梦,见一个击剑巨人闯入寝宫,利剑指咽喉。他应声倒地。醒来立即召国师解梦。国师想了想说:“巨人击剑入宫?谋杀皇上,是主妖人造反,‘击’嘛,就是桔;桔子产于南方,也就主妖人必是巢居南方,皇上可查南方地域有无类似‘击’字音的地名,然后令地方官把该地的人斩尽,如此便可根除后患。”后来,在岭南地区查出了一个揭阳城来,而揭阳又是揭家之地。于是皇帝才下了一道密旨。
车公接旨后,反复思虑:“遵旨则枉杀揭家;若不执行,恐犯欺君之罪。”经反复思考,想出一两全之策。当夜,车公暗命一姓“万”的人家迁出,并用火烧万家。事后,车公把火烧万家,揭家已被烧杀,城已成废墟的事写成奏折,呈报朝廷。皇帝看了奏本,自庆从此天下太平,江山稳固。同时,揭氏族人也就被迫他迁。
后来,揭阳人追溯往事,把当时那段被烧的地方,命名为“火烧地”,为感车公盛德,于城东袁厝埕头,建了一座“车公祠”,石桥叫做“车公桥”,以为纪念。
“火烧地与车公桥”在揭阳民间广为传说直至今日,这也许是揭阳揭氏离开封地的原因吧!
揭氏家族的光荣来源于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史定和汉武帝的封赐;揭氏家族的灭族之险起源于皇帝的一个子虚乌有的梦,很有讽刺意味和传奇色彩。
揭猛及其后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国家。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揭姓民众从揭阳旧地播迁各地,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所有揭氏乡亲的族谱均称其始祖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揭氏子孙根同心通,亲如一家。不管在哪里,揭姓人士相见,纵使素昧平生,也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表现出浓浓的亲情情谊。揭氏人士这种独有的同根情结,非常纯朴,也非常真切。揭姓人士的深厚亲情,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五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广的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因报国无门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当地人驾舟奋力营救,因此有赛龙舟之风俗。后来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祭屈原,但多被蛟龙所吞,人们便改用粽叶包糯米投放江中祭拜屈原,此后便有了吃粽的风俗。
各地过节的风俗大同小异,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叶和香草,戴香囊,饮红酒等。
我们揭氏的端午节还有其独特之处,初四与初五连续过。这里有一段传说:在两千多年前,南越国东部动荡不安,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南越王张榜征选忠勇之人,率军平定粤东匪患。当时的揭阳县令揭猛是个智勇双全的将军,他揭下了皇榜。此时已接近端午节,猛公为了尽快平定匪患,便派人侦探匪寇活动情况,获悉匪寇将在端午节这天大摆宴席的军情后,猛公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决定提前一天(即五月初四)宰三牲、包粽子,过端午节。这天深夜,猛公便率军悄悄直逼匪营。行军途中路过一片黄瓜地,此时将士又累又渴,瓜农看到此情此景,心生同情,摘下黄瓜给将士们解渴。猛公限定每位将士只能吃三根黄瓜,并付钱给瓜农。将士们吃完黄瓜后士气大振,急速行军,直插匪营,捉拿了匪首,一举消灭了匪徒,班师而归。为纪念猛公这段战功,我们揭氏的端午节便从初四开始连过两天,并且在初四这天的祭品中摆放三根黄瓜。
我们揭氏的粽子很有特色:制作讲究,配料独特,形状多样(有不对称的四角形的,也有柱形的)。包粽子的叶选用野生的矮脚簕牯叶,削去其刺,去掉尾部较小部分,卷成圈状,使它变得扁平,再用水煮,使其变软,同时进行消毒;糯米洗干净,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有些人掺一些红豆;粽子馅有猪肉,虾米等,并且用葭蒌叶包好放在粽子中心部位。包粽子时 ,先把簕牯叶弯成小船状,放上糯米、馅料等,对折包实,扎好,再用水煮。煮熟的粽子既软又韧,带有簕牯叶和葭蒌叶特有的香味,特别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