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传如何孤立孙皓
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汉后主延熙3年,吴大帝赤乌3年)(39岁)姜维任大司马蒋琬司马,在陇西游荡,和郭淮初次交手,退兵.
241年(魏齐王正始2年,汉后主延熙4年,吴大帝赤乌4年)(40岁)吴四路攻魏,无所得而止.邓艾(44岁)在淮南屯田.
242年(魏齐王正始3年,汉后主延熙5年,吴大帝赤乌5年)(41岁)姜维驻守涪县.
243年(魏齐王正始4年,汉后主延熙6年,吴大帝赤乌6年)(42岁)蒋琬退守涪县.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钟会(19岁)约在这时任尚书中书侍郎.
244年(魏齐王正始5年,汉后主延熙7年,吴大帝赤乌7年)(43岁)魏曹爽攻汉中,被王平阻隔,魏军败退.
245年(魏齐王正始6年,汉后主延熙8年,吴大帝赤乌8年)(44岁)吴太子与鲁王争权.丞相陆逊(63岁)忧愤死.
246年(魏齐王正始7年,汉后主延熙9年,吴大帝赤乌9年)(45岁)蒋琬、董允病逝.费袆任大将军,陈祗任侍中,黄皓解放.
247年(魏齐王正始8年,汉后主延熙10年,吴大帝赤乌10年)(46岁)姜维迁卫将军,与费祎***录尚书事.姜维平定汶山郡平康夷人反叛.凉州胡酋治无戴请降,姜维出兵接应,与郭淮、夏侯霸接战,败退.算作姜维第一次出兵北进(247~248).曹爽大肆安排亲信,司马懿称病.
248年(魏齐王正始9年,汉后主延熙11年,吴大帝赤乌11年)(47岁)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王平病逝.
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汉后主延熙12年,吴大帝赤乌12年)(48岁)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魏夏侯霸投蜀,郭淮升任征西将军.姜维第二次出兵北进,被郭淮、陈泰、邓艾击败,句安、李歆降魏.马忠病逝.
250年(魏齐王嘉平2年,汉后主延熙13年,吴大帝赤乌13年)(49岁)姜维被授假节,第三次出兵.攻西平不下,俘虏郭修回军.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251年(魏齐王嘉平3年,汉后主延熙14年,吴大帝太元元年)(50岁)魏太尉王凌据淮南反司马懿,败死.司马懿(73岁)病逝,长子司马师(44岁)接掌职权.陈祗任尚书令,费祎改为驻守汉寿.吕乂、邓芝病逝.
252年(魏齐王嘉平4年,汉后主延熙15年,吴会稽王建兴元年)(51岁)孙权(71岁)病逝,子孙亮(10岁)即位,诸葛恪辅政.
253年(魏齐王嘉平5年,汉后主延熙16年,吴会稽王建兴2年)(52岁)除夕,大将军费祎被郭修刺杀.姜维围攻南安郡粮尽退兵,这是姜维第四次北进(第一次军队数万).吴攻魏失败.吴孙峻诛杀诸葛恪(51岁),专吴政.
254年(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汉后主延熙17年,吴会稽王五凤元年)(53岁)司马师废曹芳,立曹丕孙曹髦(14岁).姜维加督中外军事.魏狄道长李简请降.姜维第五次北进,蜀张嶷战死,魏讨蜀护军徐质战死.姜维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还.
255年(魏高贵乡公正元2年,汉后主延熙18年,吴会稽王五凤2年)(54岁)魏文钦、毋丘俭等在寿春反司马氏,失败,文钦奔吴,毋丘俭被追杀.司马师(48岁)病逝,弟司马昭继专魏政.姜维第六次出兵北进,张翼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蜀军在洮河西岸打败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损失过万人.陈泰、邓艾等人解狄道之围.59岁的邓艾开始驻守陇西.
256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汉后主延熙19年,吴会稽王太平元年)(55岁)姜维进位大将军.第七次出兵北进,在段谷受邓艾阻击,蜀军惨败.吴孙峻死,从弟孙綝专吴政.
257年(魏高贵乡公甘露2年,汉后主延熙20年,吴会稽王太平2年)(56岁)诸葛诞在寿春反司马昭,魏、叛军、吴在淮南集结大军.姜维出骆谷依芒水围攻长城,司马望、邓艾坚守拒不出战.算作第八次北进.谯周(57岁)作《仇国论》.
258年(魏高贵乡公甘露3年,汉后主景耀元年,吴景帝永安元年)(57岁)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姜维退兵.62岁的邓艾升为征西将军.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权子孙休(景帝24岁).孙休联合张布、丁奉等杀孙綝.姜维提议汉中“敛兵聚守”.陈祗病逝,黄皓升任中常侍兼奉车都尉,开始乱政.
260年(魏元帝景元元年,汉后主景耀3年,吴景帝永安3年)(59岁)曹髦(20岁)率左右讨司马昭,被贾充等所杀.司马昭立曹奂(15岁)为帝.
261年(魏元帝景元2年,汉后主景耀4年,吴景帝永安4年)(60岁)卫将军诸葛瞻(35岁)、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录尚书事.
262年(魏元帝景元3年,汉后主景耀5年,吴景帝永安5年)(61岁)姜维第九次北进,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汉后主炎兴元年,吴景帝永安6年)(62岁)魏出兵三路伐蜀.钟会破汉中进逼剑阁,邓艾突破阴平进逼成都,刘禅投降.司马昭称晋公.蜀汉亡国,姜维向钟会投降.
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63岁)钟会与姜维谋据蜀.钟会诬陷邓艾谋反.钟会(40岁)和姜维密谋失败被乱军所杀,邓艾(68岁)父子被卫瓘派田续追杀.司马昭称晋王.吴景帝孙休(30岁)病逝.群臣推举孙权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23岁)为帝.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吴末帝甘露元年)司马昭(55岁)病逝,子司马炎(30岁)即王位.十二月,司马炎逼曹奂禅让,魏国灭亡.
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吴末帝天纪4年)晋分路攻吴,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归蜀前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生于202年(建安七年),卒于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
虽然没有什么材料证明姜维就是羌族,但姜姓的确是天水的大族,《魏略,薛夏传》(*注二)中载“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
姜维出生在建安七年202,这个时候的凉州雍州地区大小军阀割据,为首的就是韩遂和马腾,关于这两个人的事,可以参考我的老帖子《马超传》.这年五月袁绍病死,九月郭援,与高干匈奴南单于***攻河东,马腾配合钟繇一直在三辅一带作战.直到建安十三年(208),马腾被征召至邺城,韩遂马超留守.建安十六年(211),韩遂马超等十多个凉州军阀在潼关被曹操击败,个个军阀要么被杀,要么投降.马超于建安十九年(214)投靠刘备,再也没有回到过陇西,韩遂死于建安二十年(215).整个雍州终于名至实归的纳入曹操的掌控之下.这一年(215)姜维14岁.
《三国志》载姜维的父亲姜冏曾经为郡功曹(汉代的州、郡、县、等各级地方官府,均设置有功曹,由掾、史等负责.职司选举,兼参诸曹事务.官秩虽然卑微,仅为百石属吏,但因其为郡太守亲自辟除,故权力较重),在姜维年幼时和反叛的羌戎作战中殉职.因此“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其实姜冏是文官,他是因为“身卫郡将”才战死的.一个文官去给郡将做挡箭牌?很纳闷,而且从文意上判断“赐维官”还不是姜冏刚死就发生的事,因为“(维)少孤,与母居.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我理解是姜维成年后在郡上做“上计掾”(上计掾:负责上计工作的郡属吏,类似会计师的职务.依汉制,各郡国每年要派属吏将计簿(会计的簿籍)送报中央政府,称作上计),又被州府辟为“从事”(从事:汉州牧刺史的佐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这时算起来姜维的父亲曾经光荣殉职,所以申报上边,得以“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就是这个“官中郎”还有些问题.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中郎是宿卫天子的近侍官,就是说这是在京城的官.可是姜维却远在西凉呢!翻遍整部《三国志,魏书》记载做过中郎的只有栈潜、邓飏、周宣、钟会、郭修和姜维六人而已.头个是小人物,邓飏虽名列“八达”却是空谈的家伙,周宣是个专门解梦的占卜师,以中郎为太史的属官,钟会曾经以中郎给司马昭管记室事.这四个人都是供职在中央,唯独郭修和姜维一样.这个郭修后面还要提到,他就是那个刺杀费祎的西平降将,在魏的官方文件里也是地方上的中郎.后面再慢慢提他.姜维的“中郎”是赐的,即非征也非辟,就是“上”所赐,在曹魏时代,能够有“赐”的权力一般是指献帝,更多的其实是曹操代赐,只不过没有写明罢了.这个中郎就是个安慰奖了,这样的奖项姜维在魏志里是独一个,(跟郭修的中郎官衔都有说不透的怪异)虽然是文职,但姜维却是“参军事”.
《三国志》还记载姜维好郑氏学.郑氏就是东汉末的大儒郑玄(127~200),郑玄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但他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经学就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就是捉摸儒家的列位子们到底说的都是啥意思.从姜维后期的作为来看,他好像一点都不好郑学,相对同时期一样带兵的杜预(222-284,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王基(?261,师郑学,著《时要论》)等人根本没法比,连钟会也比他更善经学.唯一解释的就是姜维接触郑学,培养了他的儒家正统观念,即蜀汉为正统,曹魏乃是篡汉.这是很多文章里对姜维思想正统的一个推论,应该是后来姜维始终坚持站在蜀汉一边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很有些牵强,王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王基据持(郑)玄义与当时经学家王肃争论,可自己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左右摇摆,最后投靠司马氏连灭毋丘俭、文钦、诸葛诞.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像这几个当时又带兵,经学底子又好的都没敢说“好郑学”,陈寿怎么就敢把这个头衔套给姜维呢?(最后陈寿评姜维又说“粗通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