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仙公山的传说?

楼主太懒了,直接到百度搜索“仙公山的传说”就有了。

仙公山的传说

双髻山上还有很多流传甚广、十分有趣的民间传说,兹列举数则,以飨读者。

"出米石"的传说

由于传说仙公"有求必应"十分灵圣,因此每年来自海内外的香客络绎不绝,有的烧香点烛、祈求平安,有的抽签卜卦,求梦问前程。这么多的香客,又是在这么高的山上,包括寺里的和尚吃饭都成了个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传说供奉在丰山洞内的何氏九位仙师,出于同情山上的和尚和每日上山朝拜的香客吃饭用膳的困难,又十分憎恨当时民间出现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行为,便施展神仙法术,夺回了贪官污吏手中的库粮,并将这批米粮运储于此山顶峰的石洞内,后又作了法术,使之按照当日寺中的僧侣和香客的多少,自动地从白水岩背后的悬崖峭壁中的一处深不见底、约有5公分圆径的岩穴裂孔中往外流出适量的米粮,不多也不少刚够当日之食用,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既惩治了贪官污吏又方便了香客。从此在晋南一带就流传着"仙公山出米石,灵应山出茶叶"之说。

后来,寺里来了一位贪心的和尚,他看到岩穴的裂孔源源不断地流出大米,高兴得哈哈大笑,心想:"何不将穴孔凿的再大些,让更多的米粮流出。"想要从中作弊,占为己有,于是,有一天,这位贪心的和尚便偷偷地找来一杆钢钎、一支铁锤和一颗錾子,不惜用尽全力往穴孔中敲打,试图把那仅有几公分圆径的穴孔凿大,他凿呀凿,结果,不但没有把原来的裂孔凿大,反而让打入穴孔的錾子被岩石牢牢地钳住,任凭他拉拔、敲挽,就像铁铸一样再也拔不、敲不动了。就这样,原来能出米的穴孔便被錾子塞住了,从此颗粒不出,再也见不到白米了,从此,不但每天到此的香客吃不到大米饭,只好自带干粮上山或用敬仙祖后的"果合"充饥,就连寺内的几位和尚也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无奈,僧侣们只好轮流挑着篮子下山化缘收谷子,化缘容易,挑粮上高山却是十分艰难,他们个个累的满身大汗,脚酸肩痛,众僧侣和香客们为此事无不指责和抱怨那位贪心的和尚。

过了好久,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仙公山的白水岩又来了一位住持叫普宪禅师,他听到此事后,便亲自到原出米的岩穴处一看,果然岩穴的裂孔中确实钳住一颗錾子,已被香客和游人摸的既光又滑,普宪禅师回到寺内便就此事挥笔赋诗一首:

岩崖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

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待何年?

后人把这首诗镌刻在原出米的岩石峭壁上方,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钳在出米石穴孔中的錾子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见。凡是到过仙公山的游人或香客,无一不到出米石之处亲眼看一看那出米的岩石穴孔,亲手摸一摸那"无情"的錾子,亲口读一读普宪禅师那绝顶的诗句,颇有一番情趣。

仙公山出米石的传说虽属神话色彩,但它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贪心,俗语说的好"贪"字贫字壳,贪,到头来终是适得其反。

"江西路"的传说

在仙公山上有一段用乱石铺设的山间小路,叫做江西路,为什么叫做江西路呢?

相传于明朝年间,江西有一个读书人在进京求取功名之前,专程从江西老家千里跋涉到仙公山求梦问前程,祈求仙祖托梦指点。凡是到仙公求梦的人一旦入眠就能得梦,唯独这位远方信徒一日又一日,一夜又一夜,不但没有得梦,有时连入眠都困难。他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他急了,也不耐烦了。到了第十天的清晨,他便收拾起包袱和雨伞准备离寺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向寺里的和尚借来笔墨,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在洞壁上挥笔题了一首诗:

千里路遥来求仙,九宵无梦是无缘,

神仙不管凡间事,回返江西中状元。

题完诗句后便放下了笔杆,提起包袱沿返回的山路不辞而去,匆促间忘了带走雨伞,走到半山腰歇息时,空中突然由睛变阴,山雨欲来。这时,求不到梦的这位江西读书人想起那把雨伞仍放在山上。当他返身回洞府取雨伞时,突然发现他刚才题的诗句,墨汗未干,却被更改了两个字,这两个被更改的字是:"无"字被改为"有"字,变成"九宵无梦是有缘";"不"字被改为"专"字,变成"神仙专管凡间事"。读书人见状深知自己错怪了仙公,便急忙双脚下跪,叩头三下,再三祈求神仙开恩庇佑,原谅弟子无知,发愿日后功名若能成器,将尽其所能酬谢仙祖。这时天空已经由阴转晴,风和日丽,这位江西读书人也面带笑容,对求取功名已是信心百倍,回到家中更加日夜苦读,准备应试,不久他上京赴考,果然榜上有名中了状元。后来,为了酬谢仙公,特地从江西来到仙公山,他捐献出一笔资金托人负责铺设一条石头路,从而方便了行人和香客。于是"江西路"的传说就流传到今。

"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

在仙公山的丰山洞里悬挂着一块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题的"真神仙也"的匾额,为什么李光地会在供奉九位仙祖的庙内题匾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自幼勤奋读书,立志求取功名。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即岁次戊戌年,正在努力苦读,准备赴考应试的李光地,有一天,他约了几位学友一同登上双髻山,在仙公庙内"运"梦问前程,祈求仙公托梦指点。他入睡于寺里案桌底下,入眠不多时,就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第二句"富贵两不成"。话音刚落随即就不见了,李光地醒来把"运"到的这个梦讲给同行的学友听,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想这个梦的含意,按照此梦众同学都认为李光地应考求功名难予成器,也都劝说李光地不要为应考操心费力了。唯独李光地不相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回家后他更加用功坚持苦读做好应试的准备,后来应试发榜时,果然中了举人,后又高中进士,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主事。据传他还曾经"七日权君"代天子听政。

有一年,李光地返乡看望亲朋好友,在泉州府城会见旧学友,言谈之中难免回想当年到仙公山运梦一事,都认为仙公梦"无圣",若是相信当时的梦,哪有今日的功名和富贵。这时有人提议再次同上仙公山,去把仙公庙宇捣毁,这提议得到不少友人的附和。就在这瞬间,有人入门禀报李相国说:"有位仙公山的李道人求见"。李光地不接。来人又说:"是何氏九位仙师派来求见的。"在坐的人莫不感到奇怪。李光地接见时问了来由,道人解释道"以前你在仙公寺里所梦的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的想字无心不就是相字吗,指明你的功名是可当到相国的,而梦中的第二句话"富贵两不成"说的是不像成字的两个字,就是戊字和戌字,指明你的功名富贵是从戊戌年开始,这是仙祖为激发你奋发上进,勉励你勤学攻书用的'激将法'"。道人又说:"当年若非如此,恐你难得今日。"说后告辞而去,大家听来恍然大悟,连声称赞:"仙公真圣"。第二天,众学友又专程陪李光地前往仙公山,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仙排格"时,李道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李光地一入仙门就跪拜于仙公面前,再三叩头谢恩,并当场挥笔题了"真神仙也"的匾额。

据说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逝世,其年岁次正好又是戊戌年,至此,当年的仙公梦就全应了。

"功名在掌中"

相传早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泉州府城有一位秀才姓梁名炳鳞。他平时用功苦读,富有进取之心,但几次赴考应试都名落孙山。虽如此,但他仍想要再次用功应试。在临近应考前,有一日他翻越朋山岭,登上仙公山,在仙公寺里运梦问前程,刚躺下不久,就梦见有人拉着他的手,在他的掌上写了"功名在掌中"五个大字。秀才醒来猜想是功名把握在手,易如反掌,认为此次赴考必中无疑,但考试结果又是榜上无名,几次应试都事与愿违。他失望了,回到家中想找一职业谋生,做啥为好呢?他找了几途都不适合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白面书生做的,最后决定凭着自己书读的比别人多,知识广泛,便选择在街头摆设摊位当说书讲古的艺人。

第一天他在街头摆了板凳当众开讲时,突然满面发红,感到在街上抛头露面当众说书有点害羞,讲了一半就收场回家。第二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面前横挂一块色布,把自己与听众隔开的"隔帘表古"方法,让听众听其声,不见其人。这样一来,讲的自然富有表情,因而吸引了不少听众。有一天,在听众中有一位木偶师傅也在帘外听梁秀才说书,觉得他语言通俗,表情生动。听后就走进帘内建议说书人改用手托木偶一边讲书一边表演。后来,梁秀才接受了木偶师的建议,让听众一面看布袋木偶,一面听讲故事,既形象又生动。这样一来不但观众越来越多,收入也增多了。梁秀才的名声也就随之传至城乡各地。每当逢年过节或佛生日都有人前来请他去说古表演掌中班(布袋戏),知道的人都称他为戏状元,他从此出了名。这时他才领悟到当年仙公托给的"功名在掌中"之梦的含意,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掌中表演木偶(布袋戏)的戏状元。

"半天子"游仙山

相传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攻占京都,建立清王朝,继而长驱直入占踞东南一带。时在南京就读国子监太学的郑成功返回家乡后,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其父郑芝龙(受招抚而降清)分道扬镳,决意竖旗招兵抗清复明。

郑功成在未出仕之前,早已听闻双髻山上供奉的仙公祖师非常灵验,且有"有求必应"之说,郑成功意欲前往拜谒,祈求指点,便招约几位士徒,选择一吉日,从家乡启程,翻山涉水徒步登上双髻名山,一路不觉劳累,直至半山才驻脚歇息。

却说仙公祖师早已知晓郑成功将前来求梦问卜国事前程,便托梦给寺中住持道:"明日有一白衣秀才前来问签,须速打扫山路,备办清茶,以迎接'半天子'游山,并转告'半天子'不必劳驾到寺,回去好好习书练武就是了"。住持醒来,按梦中所示,翌日清早,即令众道士沿途把山路打扫干净,在半山腰一坪坡摆设石椅、备好香茶,并亲临迎候贵客驾临。

临近中午时分,果真有位身材魁伟、貌似秀才模样的香客登山至此,住持猜测梦中所指的"半天子"定是此人,便招呼贵客就坐歇息。众道士忙着端上香茶让郑成功一行解渴,住持向郑成功转告仙公托梦之意,郑成功听后面带笑容,频频点头致意。感激之余,对住持说:"既然来到此地请赐我登上山峰,一来入庙拜谒仙祖,二来游览名山风光,随即沿山道石阶而上,来到寺中,郑成功按照习俗,点燃香烛,说明来意,祈求赐梦后,便寝于梦榻,入睡后很快就进入梦乡,梦中见一白发老人开口只道出:"脱青衣穿戎装"六个字便扬长而去。郑成功醒来后,仔细琢磨梦中的意思和住持的话,更加增强了投笔从戎的决心。

郑成功回到家乡后,立即投入从戎抗清的筹谋活动,遂携带着懦巾兰服焚于南安丰州孔庙,且祷告曰:"昔日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意儒服惟先师昭鉴之",随后他一面熟读兵书,一面操练士兵,高举反清复明旗号,起兵抗清。他以机动灵活的指挥战术,控制着长江以南的广大海域,给来犯的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对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威胁。1659年,郑成功亲率大军挥师北上直逼南京城下,清廷为之震动。1661年,他又率兵25000多名,大小船只数百艘,横跨海峡,击败荷夷,收复宝岛台湾,而成为名闻于世的民族英雄。

如今,在仙公山的半山腰,不仅仍然保留着当年郑成功登山时坐过的石椅,并将此地称为"仙排格",还特建一石亭,名曰"洗心亭"。这些史迹已成为人们游览瞻仰之处。

"有其父必有其子"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懒汉张×,别名重食,夫妻俩人不思耕耘,好吃懒作,终日游手好闲,经常混迹乡里,干些偷鸡摸狗行径,有时偷不过手被主人打的死去活来仍不痛改前非。因此,乡里人无不对其十分厌恶。

张×夫妇有一个儿子,在父母的熏染下,自幼养成好逸懒劳的恶习,时常受其父母唆使到邻居行窃,慢慢地成了无人不知的小偷。懒汉父子的鄙劣行踪受到了乡里人的注意后,几经行窃都难以得手,从此,只好流窜于他乡异里继续作恶。有一次,懒汉的儿子外出行窃数日未归,在家等候"满载归来"以便大饱口"福"的懒汉日等夜盼,却迟迟未见其子身影,夫妻俩一等再等,虽有不测之疑,也不敢公开寻找其下落,情急之中,夫妻俩***议一计,由懒汉独个偷偷上仙公山"运梦"求仙祖示知。翌日,懒汉来到仙公寺步入庙宇后,手举三条香,双脚下跪,向仙公祈求道:"儿子外出'讨赚'数日未归,未知他在外从何生计?我儿子何日才能回归,祈求仙祖赐梦。"随即躺在梦床上,不久,在朦胧之中,果然获得一梦,见一白发老人近前说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后便扬长而去。懒汉醒后自思不解其意,便走到解梦人面前请求释梦,解梦人根据懒汉所问的内容首先答曰"他父亲从何生计,他也就从何生计,谓之'有其父必有其子'",懒汉听后暗中大吃一惊,心想"连仙公也知道我父子都是小偷"。紧接着懒汉又问"那我儿子何日才能回归?"解梦人又直言答曰"按此梦释,你儿子在外凶多吉少,回不来了,"懒汉惊恐万分又假作不信反问"仙公不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吗,我为他之父,尚在,他为我之子,怎会回不来了呢?"解梦人笑答曰"你向仙公问你儿子何日归来,梦中的"其"指的就是你,有其父说的是你若有父亲,你必有子,如今你父亲已不在世,你儿子也就没有回来的希望了。"这时,懒汉带着半信半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中后,又不敢把这事张扬出去。无奈,他第二天只好单独走出家门到邻近的几个乡里去打听消息,果然听到邻乡一群民众在议论有一个男性少年在前天的一个傍晚,因摸夜入室行窃被主人发觉后,慌忙逃脱时掉入泥潭溺死至今无人认领的消息,懒汉听后便走向出事现场辨认,尸体确系其子无疑。事后,懒汉夫妇不仅相信仙公梦的灵圣,更多的是后悔自己不该不务正业而又养子不教甚至唆子行窃,导致葬送了儿子生命,从此绝后,但为时已晚,悔之莫及了。